首頁 > 專欄 > 名家專欄 > 陳偉之 >

金門線上學堂吸引東南亞金門人參與 網路科技擴大傳播效果足資華人借鏡

2025-09-22 17:41    作者:陳偉之      VIEW:

 

 
臺灣玄奘大學榮譽教授 陳偉之    

  由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江柏煒籌辦名為《線上學堂》的課程,五年來邀請遍布東南亞各地的金門後裔僑領,匯集在同一個平台交換意見、拉近鄉誼,從而形成一個利用現代網路、促進資訊交流的絕佳範例。
 


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江柏煒

  金門《線上學堂》本屆自91819日起,於每星期五、六晚上八點起開播,連續五週;過去兩天已經進行的《線上學堂》,吸引了散居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各地的金門人參與,誠摯交流,令人感動。

  金門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非常特殊的地方,從四百年前鄭成功自金門起兵、驅逐在台灣安平的荷蘭人,到1949年後成為台海兩岸國共內戰對峙的戰略陣地,事蹟不斷躍上國際舞台。許多金門人也因此被迫下南洋另謀出路。

  一本由「新加坡金門會館」剛出版的《行穩見遠-新加坡金門社群的行業發展》紀念專書,描述移居新加坡的金門人及其子孫,創業的歷程;包括:跨境貿易體系的運作、河海為生舟船為計、木材產業鏈的建立、工業的發展及轉型…。

  該紀念專書是為了慶祝「新加坡金門會館」成立155周年,同樣委由江柏煒教授編纂,圖文並茂,具體詳實的記錄了金門人在新加坡,經由充當苦力、累計資金,最後創業成功的故事。

  誠如江柏煒教授的感觸:金門會館成員呈現的不只是地緣關係,而是一種文化傳承,因為即便他們在異國他鄉發家致富,從未忘記回饋鄉里,除了匯款養家、翻修祖宅之外,還慷慨捐錢辦學、推動社會公益。

  過去這類資訊或活動,只能在籌辦同鄉會、宗親會之類的人際關係當中交流,但是進入現代網路科技十分發達的年代,透過無遠弗屆的社群平台,當可發揮更大的傳播效能才是。

  我國僑務委員會於2000年時曾開播《台灣宏觀電視》,提供海外華人收視台灣新聞及其他藝文資訊;作者十分期待該電視台,能夠透過連結世界各地華語電視媒體,交換節目內容,好讓全球華人都能分享彼此資訊。

  遺憾的是,《台灣宏觀電視》因故於2018年停播。停播的主要原因是經費困難、無人收視,作者則認為節目缺乏內涵才是致命傷,而主事者對於經營國際媒體,缺乏專業知能,恐怕也是關鍵。

  回過頭來,再看江柏煒教授籌辦的《線上學堂》,強調的是突破地域限制、吸引全球金門人參與,本屆安排十場講座,主題涵蓋華語文教學、科技趨勢、歷史文化與南洋風土,希望能夠延續移民記憶、傳承中華文化。

  這個應屬「小眾媒體」的平台,雖然無法跟「大眾媒體」的傳播成效比擬,卻是意義深遠。江柏煒教授忙於學術鑽研之外,仍願投入心力籌辦《線上學堂》,終至編纂《新加坡金門社群的行業發展》紀念專書,實在令人敬佩。

  我國「華僑救國聯合總會」多年來發行的《僑訊》,隨著網路科技進步也發行了電子版,但是要將海外華人僑居地的各項資訊充分刊登,還得投入更多的人際關係鏈結,當屬不易,然而它的確是一個值得經營的平台。

  作者最近得知「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計畫透過網路連線,提供一個線上學習平台,讓外國學生方便學習華語文。這個構想是符合時代科技創新的推廣模式,值得努力建構。

  其實,台灣已有一個經營十幾二十年的英語線上學習平台「Tutor ABC」,吸引許多學生繳費參加線上學習。如今「Tutor ABC」有意將其在國際經營線上英語教學成功的經驗,增列華語教學平台,足資借鏡。

  成立邁入四十多個年頭的「中華文教基金會」,最近剛剛完成第十二屆董事會改組,由前國立國父紀念館館長高崇雲博士擔任董事長,這個基金會又將推動成立「健康養身院」、「生活陶瓷院」,結合有心的專業人士追求理想。

  作者感慨身邊不少文教人士,總是默默推動中華文化傳承的工作,但是每每看到網路充斥一大堆網紅、網軍,不時「作夢」希望看到各個文教團體,能夠利用網路科技,建立互助或學習平台,結合不同資源,創造綜合效果。

 


 

作者:臺灣玄奘大學傳播學院榮譽教授 陳偉之

欄目主持:李威侃博士

 

  • 責編:
0

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