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量齊觀三藝:製作二胡工藝 獨奏二胡琴藝 二胡伴奏歌藝


















等量齊觀三藝:製作二胡工藝 獨奏二胡琴藝 二胡伴奏歌藝
今年6月15日,第16屆海峽論壇舉行期間,兩岸「同名村.心連心聯誼」,作為活動壓軸節目,安排我來演唱主題曲〈緣源圓:同名村之歌〉,不但有幸變成本次海峽論壇招牌歌,而且有緣成為多個媒體報導的焦點。
例如海峽導報等,都是以斗大標題:〈兩岸同名村聯誼活動廈門舉行,臺胞陸炳文寫歌助陣:兩岸血濃於水〉圖文,內容介紹這首好聽的新歌,乃兩岸融合創作歌曲,尤其強調係由知名的、福州海峽交響樂團伴奏。附帶相關消息指出,16日再經全球粥會會長、臺灣文化藝術界聯合會理事主席陸博士改寫、依然交給明月教授主唱的另一首歌〈共創輝煌〉,製作團隊主導,適時進棚錄音,採用配器完成,特效同樣很棒。
而此一曲〈共創輝煌〉,我在台北首次献唱,原來歌名叫做〈三個百年〉,為了今歲喜相逢:孫中山創立粥會、演講三民主義、建黃埔軍校等,三個百週年慶典,一系列演唱會中,專程邀請大陸山東旅美二胡演奏名家唐武來台,登台伴奏,合作無間,唱作俱佳,別開生面,大受歡迎;不久的將來,我還要唱響、唱遍三首曲子:組歌《開台王顏思齊》之〈遠方〉、及〈成功嶺上成功路〉、〈志士英雄 甘國寶之歌〉,仍然祈盼都有同台獻藝機會,樂與二胡身影以及音樂為伴,單獨二胡伴奏或樂隊有二胡,皆可攜手合作共創未來。
日前,欣逢今年中秋時節,我用手機在大陸央視四套《海峡两岸》欄目,收看播放〈明月何曾是兩鄉〉特别節目中的、「二胡弦聲響,細訴兩岸情」單元,有感於臺灣二胡文化傳承人,如宋國昌、王惠文和林一鳳,充分展現了彼此間,努力通過不斷磨合,優勢與特色互補下,跨越兩岸尋找手藝突破口,有助於創新製作二胡工藝,這種堅持令我不禁聯想起,我們需正視與二胡伴奏歌藝、及獨奏二胡琴藝等量齊觀之!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民族樂器、即國樂器,亦復如此;然而不容諱言,單就二胡來講,兩岸製作水準,有明顯的落差,至少過去如此。頃得知宋國昌在大陸學成後,將這項高超手藝帶回臺灣,製作技藝力求精益求精,才使得二胡在臺發揚光大;王惠文也經四十多年的突破困境,試圖改變人們對二胡冷門觀感,成功讓這項固有樂器被更多人欣賞。
今年稍早唐武首回抵台,專門替我唱〈三個百年〉伴奏用二胡,就用了一把名琴,是乃父唐毓斌生前當傳家寶,留下一段兩代聯手操琴佳話;唐老先生係華人世界著名胡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一生致力於民樂藝術的傳承創新、學術研究和國際交流,出版了多部民樂演奏教材和專著,培育了一大批知名民樂演奏家,曾獲“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器樂比賽金獎、全國民族藝術終身貢獻獎,培養出中外二胡演奏傳承者無數。
今聞林一鳳也通過教學傳授技藝,持續培養下一代演奏家的傳承者,如同宋國昌和王惠文那樣,確保二胡文化之一脈相傳,在臺灣也不至於形成斷層,感動之餘不得不有同感,謝謝大陸老前輩唐毓斌。就像二胡製作在台傳承人、以及二胡表演藝術家一樣,流風餘韻一直傳衍下去,我朱「明月」恰好套用〈明月何曾是兩鄉〉句,傾吐露「二胡弦聲響,細訴兩岸情」表衷情,藉著鄉情鄉音回聲,臺灣與大陸的一體關係,得以同頻共振相互吸附。
因此,我們臺灣文化藝術界同仁,勢必站在各自工作崗位上,協力二胡扮演好各種角色,主角自當靜如製成民樂器、動則拉胡琴獨擔一面演奏,配角則可權充戯曲演唱者伴奏,均應堅守製作二胡工藝、或者獨奏二胡琴藝、或者二胡伴奏歌藝,三藝一般高的水平,並等量齊觀進前之,達標融合弦聲音色成同調門雅樂,進而促成二胡音頻節奏協和共振,足以追求恢復兩岸以往的和諧,這將有益於民族藝術的文化振興!也就有助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作者朱明月,兩岸知名戯曲表演藝術家、全球粥會戯曲推廣委員會主任委員、臺灣文化藝術界聯合會駐會副主席、教育部門公立臺北藝術大學戯劇研究所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