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欄 > 名家專欄 > 陸炳文 > 正文

澹寧書法學會立意演化成就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2025-02-20 06:48 作者:陸炳文   來源:粥會   閱覽:

澹寧書法學會立意演化成就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我們中國澹寧書法學會前身、叫做同名澹寧書法社,47載之前的1979年,由自號『澹寧居士』、前清名臣曾國藩哲嗣曾璽(19312018)所創辦,名賢素以『澹泊明志,寧靜致遠』自適生活,生前樂書的如意棒用來結緣、與幸福的如意觀喜來分享同道,今坊間廣傳遺作、〈一筆如意〉逸品,自署『萬事如意 幸福平安 曾文正公四代孫澹寧居士 於海南』,法書功力見真章。」

中華五千年和諧粥文化民間非遺傳承人、全球粥會世界總會總會長、如意收藏大家陸炳文博士,茲應中國澹寧書法學會理事長林慧邀請,222日來到臺北市議會文化走廊,出席該會2025年會員聯展,開幕典禮上致詞接著指出:

自幼練過氣功的曾璽,大師曾自承:「書法一定要運氣,要一筆寫下來,中間不能夠換氣」,這樣才能彰顯寫字功力,如此一氣呵成之書作,應該就是他那〈如意棒〉、所謂的〈一筆如意〉大作,獨創「氣功飛白一筆書」傳世之故,同時用以銓釋曾氏書法,氣定神閉之,「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優雅意境,這一種書作忘我境界,被他發揮到淋漓盡致,成就承先啟後代表人,一大批作品歷久彌新,尚且永傳長存又常青,「定」和「慧」是很重要的。

上面的這句經典名言、「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2200多年前的劉安(前179~前122年)、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王劉長之子,實即西漢淮南王劉安,迄今留存名著《淮南子》,是古代科學思想的總合代表作,書中劉安句:「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強調凡事總要退一步看,比較容易見到迴旋的餘地,竟是海闊天空一片福地。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澹泊」一詞,也就是「淡泊」,則身寧心靜,此即定;心能夠靜、能夠定,就能「明心」、即「明志」、就能「致遠」。儒家說:「定、靜、安、慮、得」,佛法亦謂:「因戒生定,因定發慧。」人心安定了,無憂無慮無患失,才能夠有所得,而產生高度智慧;人有了智慧,先改變生活態度,才好幫助本身,終達成遠大理想。

此一經典名句、「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到後來還見之諸葛亮(181234年)《誡子書》裡,是諸葛孔明晚年,對兒子的叮囑,身體力行教訓子孫,以簡單儉樸的生活,來體現高尚的志趣和品格,以沉著清靜的態度,來達致遠大的理想。「澹泊」,清心靜逸寡欲、簡樸的生活態度。按說全句的意思:若不能清靜寡欲,就易受到外界誘惑,無法清楚本性本心。沒有自在寧靜的心,無法避免受到外在幹擾;沒有確立自己的志向,無法實現遠大的理想。

諸葛亮身處三國,生逢亂世時未靖,指望兒子的叮嚀,乃針對當時社會複雜環境的心底話。所謂人望高處,「高處」可以有兩種理解:高官厚祿、或品格清高。孔子說過,「邦有道,穀(受俸祿,做官);邦無道,穀,恥也。」(《論語‧憲問》)意思是說,若聖主賢君在位,天下處於文明的管治狀態,讀書人可以從政,以自己的才華造福百姓。

諸葛亮年輕時,屢以謀略見稱,英名滿天下,但選擇歸隱山林,直至劉備禮賢下士,三顧草廬後,才答應出山襄助。這是志趣品位、人格尊嚴的體現,亦為「澹泊」、「明志」的最佳說明。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要抵住誘惑,守護尊嚴,必須甘於過平淡的生活。知識、才能、謀略等,都是本領,可以待價而沽的;如果為五斗米而折腰,這些本領,就可能變成伎倆,殘害人民以自肥。後者對君子而言,是不可接受的屈辱,不如歸去隱於田園。

東晉時期著名詩人、散文家、和隱士陶淵明(約365427),正是典型的這種人,用歸隱田園的生活方式,和詩文中流露出的淡泊名利、回歸自然、隱居山野的情懷而聞名天下。其作品深受後世文人雅士的推崇,特别是膾炙人口的大量田園詩作。

當年陶淵明在地方官府任職,但漸對官場生活感到厭倦,尤其是看不慣時任大員官腔官調,為了名利而失去操守。某回,田園詩人到縣衙上任,途中遇到了一位受苦的農民,被請求給予些許幫助,深受鼓舞和感動,認為自己不能再繼續混日子,過著這種隔閡百姓的生活,於是決定辭官歸隱,毅然遠離市俗塵囂。

陶淵明辭官當時,說的一句良心話,在老百姓間傳誦,成為了千古名言:「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不再為五斗米折腰」、這句話所代表故事,表達田園詩人義無反顧,不願為了微薄的俸祿,而向不義當權者屈服,敢於說不的堅定態度。田園詩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因此還能够「不為五斗米折腰」,不會「心為形役」被綁架,這就是「定」與「慧」起了作用,生活的藝術與智慧示現。

孔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就是一種恬靜、高尚、豁達、優雅的生活態度。如果面對滄海橫流的亂世,一個人仍能澹泊名利、進退從容不迫,在天下太平盛世,就更見大雅君子的風度了。

反之,在兵荒馬亂的時勢下,人人自危,惶恐不安,以致面臨重要抉擇的時候,方寸大亂,或誤信傳言,或作出錯誤的判斷。文人雅士尤其需要,培養出沉著冷靜的心境,處變不驚、臨危不亂,那樣才可以行穩致遠,為社會樹立楷模,為重建文明盛世,播下希望的種子。

我們澹寧書法同道們,深體創辦人曾璽旨趣、「澹泊明志,寧靜致遠」八字,體悟“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斯義,務必要就劉安、諸葛亮、陶淵明諸前賢,一併學習實踐,生活上的應用,透過書畫會展,一再傳承下去,才不失办理聯展意義,也才對得起良知良能。

現在世界紛擾,各地亂象叢生,想要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必須從每個人的心開始。心不淨,世界就不平靜;心不定,社會就不會安定。所以,「定」與「慧」是很重要的。識者常說「處變不驚」,這就是定;「莊敬自強」箴言在耳,這就是慧,也成就了澹寧書法學會立意良善,演化為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標竿!

回想,去歲2024乃粥會一百周年慶,我們粥會籌辦團隊能力有限,只能專注於通過戱曲推廣,來弘揚五千年和諧粥文化,在海峽兩岸相中福建各地,舉辦了12場系列展演並加以光大之,因而鮮少參與其他文藝團體會展活動。不論你生活容易不容易?每一天過得如意不如意?借用歷史名賢的話,「定」和「慧」是必須的、「取」和「捨」是必要的。

然而,今中國澹寧書法學會、本次會員聯展開幕式,陸炳文必定躬逢其盛,則是必須且必要的,一者與創會曾璽大師關係深,再者跟林理事長也有如意緣,「日前她剛私訊給我表示:記得陸總會長是如意的收藏家,2025大陸春晚如意這座舞台,適時演出兩岸這桌『團圓大餐』,散發出濃香的兩岸融合先機,為兩岸和平帶來春天的訊息!本會的會員聯展,如意棒喜結善緣,迎春迎來如意王,歡迎您共襄盛舉。」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