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欄 > 名家專欄 > 杨建伟 > 正文

19.《道德經》原文釋義和微小說及詩歌感言

2025-02-26 09:35 作者:杨建伟   來源:杨建伟   閱覽: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釋義:大道被廢棄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聰明智巧的現象出現了,偽詐才盛行一時。家庭出現了糾紛,才能顯示出孝與慈。國家陷于混亂,才能見出忠臣。治國者,要忘我無欲,不要以小聰明治理國家,不要把自己塑造為聖人,而要用無為而治的思想治理國家;不搞苛捐雜稅,橫徵暴斂,而要讓利與民。不朝令夕改,而要以身感化。只有這樣,百姓才會恢復孝慈之心,才能安居樂業;社會才會祥和,盜賊也不敢盜搶。以上三方面,很難形成統一的準則規範,而要做到這三方面,就要求治國者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淡泊名利。拋棄聰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拋棄仁義,人民可以恢復孝慈的天性。拋棄巧詐和貨利,盜賊也就沒有了。所以要使人們的思想認識有所歸屬,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減少私慾雜念,拋棄聖智禮法的浮文,才能免于憂患。
根據《道德經》第十九章節創作微小說

在遙遠的古村落里,有一位智慧而謙卑的老者,人稱「無為先生」。他整日漫步于山水之間,口中常吟:「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村民們初時不解其意,只當是老者的囈語。

一日,村中遭逢大旱,莊稼枯萎,人心惶惶。村民們紛紛求助於神廟,祈求天降甘霖,卻未見成效。無為先生見狀,不言不語,只是帶領村民們在山間開渠引水,以最樸素的方法解決了燃眉之急。他說:「絕聖棄智,非是不學不思,乃是棄絕浮華之智,回歸自然之道,如此,民利自百倍。」

又一年,村中流行起攀比之風,鄰裡間因小事爭執不斷,親情疏遠。無為先生便講:「絕仁棄義,非無情無義,乃是超越表面之仁,回歸內心之本真。孝慈源自天性,無需外在標榜。」他組織村民們共耕共織,互幫互助,不久,村中又恢復了往日的和諧與溫馨。

再後來,村邊出現了一群盜賊,擾得村民不得安寧。無為先生沒有選擇對抗,而是提議大家「絕巧棄利,盜賊無有」。他教導村民自給自足,不貪不奢,減少對外物的依賴。漸漸地,盜賊發現這裡無利可圖,便自行離去。

歲月流轉,無為先生的教誨如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村民們開始明白,真正的幸福不在於外在的追逐,而在於內心的平和與滿足。他們學會了「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生活雖簡單,卻充滿了快樂與安寧。

直到有一天,無為先生悄然離世,留下了一片他親手栽種的桃林。每當桃花盛開時,村民們便聚在樹下,講述著他的故事,仿佛他從未離開。而那些關於「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的話語,也成了這個村落世代相傳的寶貴財富,指引著後人走向更加和諧、寧靜的生活。
悟道

絕聖棄智心自明,民利百倍國安寧。

絕仁棄義歸真性,孝慈復現家道興。

絕巧棄利身自正,盜賊無蹤世太平。

三者為文難言盡,故令所屬心自清。

見素抱樸守本真,少私寡慾心自靜。

大道至簡行不難,修身齊家國自興。

作者簡介:楊建偉,福建師範大學福清分校文法學院副教授,福州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客座教授、海峽道教學院教授、北京民族醫藥文化研究促進會副秘書長、福清市臺聯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臺灣)華夏群英新聞總編室主任記者。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