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欄 > 名家專欄 > 杨建伟 > 正文

20.《道德經》原文、釋義和微小說及詩歌感言

2025-02-26 22:20 作者:杨建伟   來源:杨建伟   閱覽:
原文: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釋義:此章是以世俗來闡釋第一章。只要忘我無欲,就會斷絕各種名利與機巧的意念,就會掃除心念中的煩惱、掛礙、恐怖、憂慮。比如待人、接物、生活、工作中,唯唯諾諾的回答與忿怒的斥責,又有什麼區別呢?善與惡均由心性中的一念所定,善念利益眾生,必有善報,惡念禍害眾生,必遭惡報。世人所畏懼的我也不能不畏懼。現實社會中,重名利,不脩德行,心田寶地就像荒廢的田園一樣,使得貪慾、忿恨的雜草汙穢之物毁掉田園,無人去維護。這種貪慾無厭的形態,就好像去參加天子舉行的豐盛筵席,又像春天登上山頂,遠眺風景一樣的歡喜。唯有道德之士,心無雜念,淡泊寧靜,無動於衷。隨時檢查自己的心田,如同嬰兒嘻笑,使他不沾上灰塵,保持心境光明,沒有慾望。世人總是志得意滿,謀慮多端,凡事計較,在追求名利時總是有用不完的才智與能力,清醒精明,好像很會分別是非等等眾生相。唯獨有道之士,總好像是個愚人,混混沌沌、昏昧糊塗,無知無識,就像一位愚頑的粗人。但他的心性是空寂的,就像蔚藍的天空與大海,包容萬物,一心以道為重,視萬物為一體,就好像嬰兒隨時要吸食母乳一樣,有了母乳,性命可保全,失去母乳,性命難保全。道,就是滋養萬物眾生的母親。
微小說一篇

在古老的村落邊緣,住著一位名叫無憂的老人。他自稱為「絕學者」,意味著他已超越了世俗學問的束縛,尋求的是心靈的無憂與自在。

村中的人們日復一日地忙碌著,他們追求著物質的豐盈,享受著生活的繁華,如同春日裡登上高臺,歡慶豐收,享用著太牢之宴,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滿足與喜悅。而在這一片喧囂之中,無憂老人卻顯得格外不同。

他獨居于簡陋的小屋,生活簡單至極,仿佛還未從嬰兒的純真中走出,對世間的紛擾不聞不問,心中無一絲波瀾。村民們看他,總覺得他像是失去了什麼,或是遺漏了什麼重要的東西,因為他的生活里似乎沒有他們所謂的「餘裕」。

無憂老人並不在意旁人的眼光,他常說:「善與惡,唯與阿,這些對立的概念,其實相去無幾。人們所畏懼的,我也敬畏,但我的敬畏源於對生命本質的敬畏,而非外界的評判。」他的言語深邃而朦朧,如同混沌未開的宇宙,讓人難以理解,卻又仿佛蘊含著無盡的智慧。

在村民們眼中,他是愚昧的,因為他的思想不似他們那般清晰明瞭;他是孤獨的,因為他的行為舉止總顯得與人格格不入。但在無憂老人心中,這份「愚昧」與「孤獨」卻是他最寶貴的財富,讓他得以超脫塵世的紛擾,如同一片寧靜的海,深邃而廣闊,又如同無垠的風,自由而不羈。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無憂老人自嘲道,但他的眼中卻閃爍著堅定與平和。他深知,自己走的是一條與眾不同的路,一條回歸生命本源,追尋內在平靜與真理的路。在這條路上,他以「食母」為貴,即滋養心靈,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是他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於是,在這個繁華的世界里,無憂老人如同一股清流,靜靜地流淌,不為外界所動,只願在這無盡的旅程中,保持那份最初的純真與無憂。
獨悟

絕學無憂心自安,唯阿善惡幾難判。

人畏亦畏存敬畏,荒渺未央嘆世間。

眾人熙熙享太牢,春登臺頂笑聲歡。

我獨泊然無徵兆,嬰兒未孩心自寬。

傫傫若失無所歸,眾人皆余我獨遺。

愚人之心沌沌矣,俗昭我昏難相依。

察察眾人我獨悶,心若淡海無邊際。

飂然如風無止息,眾人有以我獨迷。

獨異於人貴食母,世間紛擾皆不顧。

心若澄明自安然,獨悟大道心自足。

作者簡介:楊建偉,福建師範大學福清分校文法學院副教授,福州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客座教授、海峽道教學院教授、北京民族醫藥文化研究促進會副秘書長、福清市臺聯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臺灣)華夏群英新聞總編室主任記者。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