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道德經》原文、釋義和微小說及詩歌感言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釋義:有些人要想出人頭地,就急功近利,腳跟不著地,翹起腳尖,卻反而因根基不穩而跌倒。凡是跨大步要想走快的人,反而走不了多遠就會累倒。凡是以名利之心,好求表現的人,反而會遭人唾棄,讓人覺得他心性不清明坦蕩。凡是自以為是,誇耀功勞,驕傲自滿的人,往往都得不到人們的尊重與認同,反而會遠離他。以上這些人,連起碼的品德都沒有,在有道有德的人眼裡,這種人貪得無厭,是剩飯贅瘤,是令人厭惡的東西,連動物都會討厭他,何況我們是萬物中最靈的人類。因此,有道與有德的人是絕對不會這樣做的。

24.根據《道德經》第二十四章節創作微小說
在古老的城鎮邊緣,有一座名為“逸雲觀”的道觀,觀中住著一位年逾八旬的老道士,人稱“雲遊子”。雲遊子道行高深,卻從不張揚,每日只是靜靜地打坐、修煉,偶爾給前來求道的年輕人指點迷津。
一日,觀中來了一個名叫李軒的年輕人,他志嚮遠大,一心想要修煉成仙,卻總覺得自己進步緩慢,心中滿是焦慮。
雲遊子看著李軒焦急的模樣,微微一笑,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而是帶他來到觀後的一片竹林。“你看這些竹子,”雲遊子指著那些筆直高聳的竹子說,“牠們從不急於求成,只是默默地扎根,靜靜地生長。而那些企圖一步登天,跨越式成長的人,往往難以持久。”
李軒若有所思地點點頭,雲遊子繼續說道:“就像那些自以為是的人,總覺得自己無所不知,卻往往忽視了真正的智慧;自吹自擂的人,看似風光無限,實則內心空虛,難以成就大事;自高自大的人,更是難以贏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雲遊子的目光變得深邃,仿佛穿透了歲月的塵埃。“在道的眼中,這些行為就像是多餘的食物,無用的行走,只會讓人負重前行,難以輕盈地走在修行的路上。”
李軒的心中仿佛被點亮了一盞燈,他開始明白,真正的修行,不在於外在的成就和名聲,而在於內心的平和與純淨。
從那以後,李軒開始改變自己的心態,不再急於求成,而是耐心地打磨自己,每天默默地修煉,靜靜地感悟。他學會了傾聽,學會了謙遜,學會了在平凡中尋找不平凡。
多年以後,李軒也成為了逸雲觀中的一位道士,他的修為深厚,卻從不炫耀,只是默默地傳承著雲遊子的智慧,幫助著更多迷茫的靈魂找到修行的方向。
而雲遊子,依舊靜靜地坐在那間簡陋的道房中,他的身影仿佛與歲月融為一體,成為了逸雲觀中最美的風景。每當有人提起他,人們總會說:“雲遊子,那是一個真正懂得道的人,他從不企求,從不跨越,只是靜靜地走在自己的路上,成為了自己想成為的人。”

有道
企立難穩易傾頹,跨步難行易栽跌。
自見難明真意境,自是難彰大道輝。
自伐無功反招禍,自矜不長反招危。
道言餘食贅行走,物或惡之有道離。
有道之人明此理,不企不跨心自怡。
不自見明心自亮,不自是彰德自輝。
不伐有功身自安,不矜年長道自隨。
摒棄餘食贅行走,有道之處心自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