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欄 > 名家專欄 > 陸炳文 > 正文

當博愛遇上大愛:孫中山參拜媽祖對句 紀念國父逝世百年

2025-03-05 16:35 作者:陸炳文   來源:粥會   閱覽:







































































 

當博愛遇上大愛:孫中山參拜媽祖對句 紀念國父逝世百年

「謝謝陸總會長前來致賀辭!講話中間可以聽到,炳文博士與我們澹寧書法學會的淵源甚深;也了解到取得會名、澹寧二字“澹泊明志、寧靜致遠”旨趣的精深!更加看到了國父墨跡:“澹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法書功力的深厚!感謝您!」中國澹寧書法學會理事長林慧怜,頃向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粥會前身世界社扶道人孫中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臺灣中華媽祖俗信文化研究中心創辦人陸炳文博士致謝稱。

日前才公開的孫中山(18661112日~1925312日,本名孫文,後化名中山樵,字德明,號日新、逸仙)先生此一行書“澹寧”五言對句,上下款識是「平山仁兄鑒之 孫文」,落上款人氏、乃平山周(18701940)君,早經中山先生日本友人犬養毅,派遣到中國大陸,後結識了孫中山,曾加入同盟會,大力支持國民革命,對軍事行動有所援助。史載1900925日,孫文自日本神戶啟程,搭台南丸經馬關首到臺灣,同月28日抵達基隆,不久舊識平山周,隨即來會歸隊,一起密謀義舉,44天之後,革命軍首役不成,始被迫返回日本。

依孫中山按計劃,在臺北新起町(今長沙街),建立起義指揮部,隨行者有清藤幸七郎、內田良平等日本友人。一切接洽妥當,孫文遂命令鄭士良於108日,在廣東惠州發動起義;另派山田良政等赴海陸豐發動起義,卻因稍早舉事籌備工作接連受挫,山田良政與平山周商議,慨然去職,潛赴福建、漳州待命。平山周旋即改到香港,與山田良政約定,擇期在臺相晤;於是孫中山、平山周、山田良政,相繼到了臺灣會合。這是國民革命首役、惠州起義軍事部署當中,平山周名字的初次出現文獻,亦見孫書「平山仁兄」落款,實在是不足為奇!

平山周後來還促成孫中山、與維新改革派梁啟超合作。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戊戌政變失敗,康有為、梁啟超亡命日本,使得孫梁二人,加深了彼此交往。尤在宫崎寅藏、平山周等人的斡旋下,孫中山、陳少白、梁啟超三人,在犬養毅的寓所進行會談,討論了彼此的合作問題。自此,梁啟超與孫中山的往來,也開始公開化、白熱化。特别是康有為離開日本後,梁與孫的交往更加密切,甚至一起公然宣揚起、自由平等的“新說”。

從梁啟超的改弦更張行動中,不難發現正逐漸從康的營壘,趨向革命陣營,進而成了同仁。在孫中山與宮崎寅藏筆談時,多次稱呼梁為同志,又謂「吾輩另有秘語,非局外人所能知」。這就說明孫梁二人,不僅相互間敬重,而且保持聯繫的,梁啟超勇於讚歎,孫中山參拜媽祖對句,可以進一步說明,有志一同者惺惺相惜。

最近十幾年,常有人詢問:孫中山參拜過媽祖嗎?答:肯定是有,事在19009月後,孫首次赴臺灣島內,策劃惠州起義期間,一度行至臺北府城大天后宮,隨俗舉香朝拜媽祖婆,嗣經梁啟超揮筆題聯,有句:「向四海顯神通,千秋不朽;歷數朝受封典,萬古流芳。」

據陸炳文近撰:《台灣中華媽祖俗信文化研究中心(前身湄洲祖廟媽祖分靈北京信氏護駕團始自2013)沿革》一文指出:10載之前的2015312日,文化人士雅集粥會前身世界社扶道人孫中山逝世90周年紀念日,我率同媽祖信士一行,前往臺北國父紀念館致祭,並且以專文《孫中山參拜臺灣媽祖廟 有梁啟超詩聯為證》,祭告於國父銅像尊前。

早在辛亥革命前3年,清末和平改革派的主將、保皇黨人梁啟超(任公,18731929年),於18989月戊戌變法失敗後,避難逃亡日本,巧與揭櫫“和平、奮鬥、救中國”之偉大的國民革命先行者孫中山(18661925年),為首之革命黨人有過接觸。到了19009月,孫中山不見容於清廷,首赴臺灣策劃惠州起義,專謁臺北城內的天后宮參拜,這段基督徒當眾向和平女神、海上救難神媽祖(960987)上香致祭,祈求保佑革命成功的重要史實,梁啟超的這一付對聯,證實125年前那段歷史,孫中山拜謁媽祖行禮如儀,爰用典故集句聯雲:「向四海顯神通,千秋不朽;歷數朝受封典,萬古流芳」。

作為第一個發現此一秘辛,且被鐫刻在山東煙臺福建會館,又稱天后行宮的大殿,即天后聖母殿內的立柱上,乃地方上閩籍船商捐資,1884年始建,1906年竣工,最近一次修繕,完成於上個世紀末,相傳聯句則移刻自,梁啟超為臺灣媽祖廟所題十言楹聯。

及至19113月,梁任公初登日據下的臺灣島時,聽到本地閩南人“相從而歌”《竹枝》,心裡再度有所感悟,於是將歌詞翻譯出來,加工改編成為竹枝調詩歌,正是著名的那十首《臺灣竹枝詞》,其中第5首句曰:「郎捶大鼓妾打鑼,稽首天西媽祖婆;今生夠受相思苦,乞取他生無折磨」。

詩末尚且附註:「台人最迷信所謂天上聖母者,亦稱為“媽祖婆”,謂其神來自福建,每歲三月迎賽若狂」。此首史詩誠為飲冰室主人,有感而發之作,旨在感歎當時臺灣同胞,猶身陷異國殖民統治下,思念中土閩粵親人殷切之情,和信奉天上聖母媽祖虔誠之心。

而今時空交會於上個世紀,孫中山與梁啟超的連結,並不在乎革命或改革兩者,居間主張分歧交錯之歸一,竟然是關乎媽祖的兩段詩聯,其間創作合和交融之一統,甚至可說因為前有媽祖,慈悲大愛精神的牽引,過去才成就孫中山以廣慈博愛為懷,救國思想付諸行動的體現,未來也才有可能造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想成真的行為實現。

因此由臺灣中華媽祖俗信文化研究中心、全球粥會世界總會等單位,共同發起組織並展開“2015海峽兩岸媽祖信眾祈福行”活動,至今歲2025恰滿十周年慶,本中心媽祖信士朝拜過,海內外的指標型天后宮廟,已經保有超過520座(次)紀錄,其中包括:福建莆田湄洲媽祖祖廟、寧德霞浦縣松山天後行宮,湄洲媽祖祖廟台灣行宮興安會館天后宮等。

期間陸炳文書法《梁啟超贊孫中山先生一九零零年首謁臺北參拜媽祖廟聯句》,同時分贈各地有緣天后宮廟,庋藏者也多逾百處,對於共促兩岸媽祖信俗文化融合發展,潛移默化影響無窮!

值今孫文的博愛文化、遇上媽祖的大愛文化,千載難逢在海峽兩岸,祈願於海陸和平女神。謹錄《孫中山1900年參拜台灣媽祖廟今以紀念國父逝世100周年》、對聯得句:「一統熙朝,萬里光天化日;兩和女神,千秋保家庇民。」為紀統合盛事,小結以殿本文。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