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欄 > 名家專欄 > 杨建伟 > 正文

38.《道德經》原文、釋義和微小說及詩歌感懷

2025-03-11 21:28 作者:杨建伟   來源:杨建伟   閱覽: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釋義:此章是對一、二、三章的進一步闡釋。上德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不表現為外在的有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他以忘我無欲、無為而治的心性、意念約束自己。他時刻尊重自然規律,不違反規律,一心為眾生的利益著想,為眾生的生存謀福利。他的言行始終如一,沒有虛偽,做了善事,從不宣揚、炫耀,更不圖回報,也不留在心裡,這就是最高尚的上德之人,也是真正最有德的人。下德的人表現為外在的不離失「道」,因此實際是沒有「德」的。這種人為眾生做了一點好事,害怕人不知道,就大肆宣揚、炫耀,這是有預謀的,是私慾的顯現,做了也白做,最終無德。

大德、大仁之人心性空明、無欲,自己的心性、行為能順應自然規律、社會規律,不亂為、妄為,視宇宙萬物、眾生為一體,沒有任何分辨之心,忘我無欲,無物,渾然一體,在此心境下做出的任何利益眾生的事,均會為眾生帶來福利,可稱無為而無不為。上義之人處事有別而果斷,懲惡揚善,扶危濟困,不徇私枉法,不恃強凌弱。上禮之人在日常生活中遵循長幼有序,男女有別,父慈子孝,恭謙待人的原則。自己也做不到,也不做,口是心非,用法規禮教約束老百姓,而一旦老百姓不遵守踐行,就要用武力強迫人們去遵守,這就等於失去了道,再去講求德。失去了仁,再去講求義。失去了義,再去講求禮儀。失了道,去講這些都毫無意義,因為道德基礎已經沒了,忠信已薄,禍亂由此而生,有我、有欲、有為是禍亂之首。有先見之明的人,立身敦厚,不居于澆薄;存心樸實,不居于虛華。總是虛心實腹、謙虛謹慎,不驕狂奢華,姿態極低,使自己的根基深厚,扎根于眾生之中,做一個真正有德之人。
38.德行之韻

第一章:古村雙智

在群山環抱的幽深之處,藏匿著一個古老的村落。村中有兩位智者,性格迥異卻同樣受人尊敬——老李頭與小王生。老李頭歷經風霜,臉上刻著歲月的痕跡,他深諳世事卻淡泊名利,常常以無為的態度處世。而小王生年輕有為,對禮儀之學情有獨鍾,他的一舉一動都彰顯著對完美的追求。



第二章:德之異解



村中老槐樹下,常常聚集著議論紛紛的村民。他們口耳相傳著一句古老的箴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這話仿佛就是老李頭與小王生的寫照。老李頭的德行如同山間清泉,自然流淌,無需言表;而小王生則像是在精心繪製一幅道德畫卷,每一筆都力求精確。



第三章:旱災之考



一年盛夏,久旱無雨,田地龜裂,村民的生計岌岌可危。老李頭默默扛起鋤頭,孤身一人探尋水源。經過無數個日夜的艱辛跋涉,他終於在山腰處覓得一眼活泉,引水入村,解了燃眉之急。而小王生則四處奔走,號召村民共同祈雨,儘管他的努力未能立即見效,卻也讓人們看到了他的一片赤誠。



第四章:德之真諦



旱情過後,村民們在歡慶之餘,也開始反思這場災難中的得失。老李頭的名字在村民心中愈發沉甸甸的,他們敬佩他不計回報的奉獻精神。而小王生則陷入了沉思,他開始意識到,自己過去所追求的或許只是德行的表象。在老李頭的開導下,小王生逐漸領悟了德行的真諦:它不在於外在的炫耀,而在於內心的純淨與真摯。



第五章:德行之變



自此以後,小王生放下了對形式的執著,開始以更加自然、真誠的態度待人接物。他的變化如同春風拂面,溫暖了村民的心田。而老李頭依舊保持著他的淡泊與睿智,兩位智者的德行在村中交相輝映,共同譜寫著一曲和諧的樂章。這個故事在村民的口中代代相傳,成為「去彼取此」的生動註解,也讓這個小村落因「德行之韻」而聲名遠播。
38.悟道

上德不德德自高,下德守德德難逃。

無為而為真上德,有為之為下德標。

上仁行動無痕跡,上義作為有妙招。

上禮若無人響應,攘臂扔之亦徒勞。

失道方知德可貴,失德始覺仁重要。

失仁方顯義當行,失義才知禮當道。

禮者忠信漸微薄,亂世之始由此造。

前識看似道之花,實則愚昧之初兆。

大丈夫行厚棄薄,重實輕華方為妙。

去彼虛華取本質,人生真諦在此中。

道法自然無為勝,德行天下有為功。

修身養性悟大道,逍遙自在樂無窮。

作者簡介:楊建偉,福建師範大學福清分校文法學院副教授,福州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客座教授、海峽道教學院教授、北京民族醫藥文化研究促進會副秘書長、福清市臺聯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臺灣)華夏群英新聞總編室主任記者。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