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欄 > 名家專欄 > 杨建伟 > 正文

41.《道德經》原文釋義和微小說及感言

2025-03-12 12:51 作者:杨建伟   來源:杨建伟   閱覽:
原文: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釋義: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的理論,將信將疑;下士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為道了。因此古時立言的人說過這樣的話: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進的道好似後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嶇;崇高的德好似峽谷;廣大的德好像不足;剛健的德好似怠惰;質樸而純真好像混濁未開。最潔白的東西,反而含有汙垢;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稜角;最大的聲響,反而聽來無聲無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沒有形狀。道幽隱而沒有名稱,無名無聲。只有「道」,才能使萬物善始善終。

老子將世人分為三種人:一種是智慧高的善人,悟力極高,聽道後能勤奮學習而以身作則去實行。二種是聰明人,聽道後半信半疑,不能用於日常生活中。三種人是私慾、貪心過重,他們認為人活著就是享受,為了享受就會不擇手段聚斂錢財,他們會大笑這些有道之人愚蠢,若這種人聽後反而不笑,而還稱讚,這種道必是低下的邪道,也就不是正道了。

在古時候,有先見之明的人,留下了一些真經哲理、名詞,明白大道的人心靈空寂、機智全無、大智若愚,從外表看很像愚昧之人。行道的人,不作有欲有為之事,不逞強好勝,事事認人,不敢先進於人,就像在後退。有道有德的人,心生正念,身有正氣,能抵禦邪氣,行的正道,不分富貴貧賤,平等待人。上等道德的人心胸寬大,包容一切。心裡潔靜的人就像明月當空,也像蓮花一樣,處於汙泥而不染,不計較得失,行為就像受辱一樣。有廣大德行的人,做了善事不自誇,也不自以為有德,對人謙虛謹慎。建立了廣大功德的人,也不誇耀自己的功德,暗地裡去做,不讓人知道。所以,聖人的心性是廣大無邊的,世間上要完成一件大的器物、藝術品,必定要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能完成。要成為一個偉人,必經過千錘百鍊和人格的考驗,才能真正的成就。這浩然正氣隱含在宇宙萬物之中,萬物離不了正氣與正道,萬物從一開始能守住這正氣、正道,必定能善成。
道之隱

在古老的村落邊緣,住著三位學子,分別被村民們稱為上士、中士與下士。他們自幼便對村外那傳說中的「道」充滿了無盡的好奇與嚮往。

一日,村中來了一位老者,自稱是道的傳人,願為有緣人傳道授業。上士聞訊,第一時間趕到,他聽得老者言罷,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從此日夜不息,勤勉修行,將道融入生活的每一個細節。

中士聽聞後,半信半疑,時而覺得老者所言高深莫測,時而又覺得不過爾爾。他偶爾嘗試著去實踐,卻又常常因見不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而心生懈怠,道對他來說,仿佛若存若亡,難以捉摸。

下士則不然,他聽聞老者傳道,不禁放聲大笑,認為這些都是無稽之談,遠不及他手中的農具來得實在。在他看來,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根本不足以讓他浪費時間。

老者對於三人的反應,只是微微一笑,留下一句:「不笑不足以為道。」便飄然而去。

歲月流轉,上士因勤修苦練,逐漸悟出了道的真諦,他的言行舉止間透露出一種超脫世俗的智慧與平和。中士雖然時有迷茫,但在生活的磨礪中,也偶爾能感受到道的微妙,開始慢慢理解上士的堅持。而下士,依舊在田間勞作,只是偶爾在夜深人靜時,會想起那位老者的笑容,心中泛起一絲莫名的漣漪。

某日,村中遭遇大旱,莊稼枯萎,村民們愁眉不展。上士運用他所悟之道,引導村民開源節流,共渡難關;中士也在此時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方式幫助鄰里;而下士,雖然依舊不解何為「道」,但他看著上士與中士的行動,心中那份曾經的嘲笑逐漸轉化為敬佩。

災難過後,村民們聚在一起,談論起這次經歷,紛紛感嘆:「道雖隱,卻無處不在。」上士笑道:「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道,不在於言辭,而在於行動,在於心。」

此時,下士也終於明白,原來真正的道,並非高不可攀,而是融入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無聲無息,卻又無所不在。他望著天空,心中默念:「夫唯道,善貸且成。」

從此,村落中又多了一位悟道之人,而那道,依舊隱於無名,卻指引著每一個人前行。
聞道

上士聞道勤力行,中士若存若亡情。

下士大笑不足論,道妙難言笑自輕。

明道若昧藏智慧,進道若退隱功名。

夷道若類尋常看,上德若谷心自平。

大白若辱真難辨,廣德若缺更顯盈。

建德若偷非苟且,質真若渝心自明。

大方無隅容萬物,大器晚成待時鳴。

大音希聲傳千古,大象無形繪難成。

道隱無名玄又妙,善貸且成化群生。

世間萬物皆遵道,唯有道心最可憑。

莫道前行多險阻,但憑道心自坦程。

願君聞道勤修行,終得大道心自寧。

作者簡介:楊建偉,福建師範大學福清分校文法學院副教授,福州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客座教授、海峽道教學院教授、北京民族醫藥文化研究促進會副秘書長、福清市臺聯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臺灣)華夏群英新聞總編室主任記者。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