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欄 > 名家專欄 > 杨建伟 > 正文

46.《道德經》原文、釋義和微小說及詩歌感言

2025-03-15 13:20 作者:杨建伟   來源:杨建伟   閱覽:
原文: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釋義:天下有道的時期,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人人知足,農夫趕著戰馬去耕田種地,社會一片祥和。天下無道的時期,人人貪得無厭,爭名奪利,發起戰爭,因此,兵馬也都要生死於荒郊野外。這些災禍均來自於失了道德、人心,不知足、貪得無厭、慾火催人亢奮,私慾充滿了心靈,就會胡作非為、妄為,連六親都不認,不擇手段聚斂他人財富為己有,但離開人間時,什麼都帶不走,一切均是空。所以,社會應該倡導倫理、道德,以勤儉立家,以誠信立於世界,掃除貪慾,淡薄名利,教習人們要知足,知足才能常樂,世間才能減少爭鬥。最大的禍害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是貪得的慾望。知道到什麼地步就該滿足了的人,永遠是滿足的。
46.知足之境

在古老的華夏大地上,有兩個相鄰的國度,一個名為「有道國」,另一個則被稱作「無道國」。有道國四季分明,田野肥沃,百姓安居樂業,馬兒在廣闊的草原上自由地奔跑,牠們的糞便滋養著這片土地,使得農作物茁壯成長,國家因此繁榮昌盛。

而在無道國,情況截然不同。這裡戰火連天,百姓流離失所,連郊外的荒野上都可見到戰馬奔騰,牠們因戰爭而疲憊不堪,甚至在荒野中產下小馬駒,戰爭的陰霾籠罩著整個國家,生機盎然之景早已不復存在。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名叫雲逸的有道國青年。他自幼便對《道德經》中的智慧深感興趣,尤其是那句「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這句話,如同明燈一般照亮了他的心田。

雲逸的父親是一位邊境的守將,經常向他講述無道國的戰亂與苦難,讓他更加珍惜眼前的和平與安寧。然而,雲逸心中卻總有一個疑問:為何兩國之間會有如此天壤之別?

一日,雲逸決定踏上旅程,親自去看看那個傳說中的無道國。他帶著對和平的渴望和對未知的好奇,穿越了茫茫的邊境線,來到了無道國的土地。

在這裡,雲逸目睹了戰爭的殘酷,看到了百姓的苦難,也感受到了人們對和平的渴望。他遇到了一個名叫雨欣的無道國女孩,她的家人都在戰爭中失去了生命,她自己也差點被餓死。是雲逸的出現,給了她一絲生的希望。

雲逸和雨欣一起,開始了在無道國的艱難求生之旅。他們躲避著戰亂,尋找著食物和水源,同時也向無道國的人們傳播著有道國的和平理念。雲逸用《道德經》中的智慧,告訴人們「知足之足,常足矣」的道理,讓他們明白戰爭和貪婪帶來的只有無盡的苦難,而和平與知足才是生活的真諦。

漸漸地,雲逸和雨欣的事蹟在無道國傳開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思戰爭的意義,開始嚮往和平的生活。甚至有一些士兵,放下了手中的武器,選擇了回歸田園,與家人團聚。

最終,在雲逸和雨欣的努力下,無道國迎來了久違的和平。人們開始重建家園,馬兒也再次在草原上自由地奔跑,但牠們不再是為了戰爭,而是為了這片土地的繁榮與安寧。



雲逸和雨欣也在這片新生的土地上定居下來,他們建立了一所學校,教授孩子們《道德經》中的智慧,讓他們從小就懂得知足與和平的重要性。而那句「知足之足,常足矣」也成為了無道國新一代人心中的座右銘,激勵著他們珍惜眼前的幸福,追求內心的平靜與滿足。
以下是根據原文「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創作的詩歌:



古體詩



天下有道馬糞田,無道之時戰馬喧。



知足常樂心無礙,欲得過多禍患連。



戎馬不生郊野外,人間處處是桃源。



知足之足為真足,常足之心樂無邊。



絕句(七絕)



有道天下馬糞香,無道郊野戰馬狂。



知足常樂心自足,欲得過多是禍殃。



律詩(七律)



天下有道馬奔忙,糞田耕耘樂無疆。



無道之時戎馬亂,郊野烽煙戰火揚。



禍因不知足中起,咎由欲得心中藏。



知足之足為真足,常樂之心永不忘。



詞(如夢令)



天下有道馬歡,無道戎馬悲歎。



知足心常樂,欲得禍患相連。



常足,常足,方為人生真傳。

現代詩

天下有道之時,

馬兒在田野奔忙,



糞土也散髮芬芳,

人間處處是希望。

無道籠罩大地,

野戰馬嘶鳴不斷,

烽煙四起戰火狂,

人心惶惶難安眠。

禍患應從何處起?皆因不知足中藏,

欲得過多成禍殃,知足之心才能安。

知足之足為真足,常樂之心永不忘,

人生真諦在於此,常足常樂方為長。

作者簡介:楊建偉,福建師範大學福清分校文法學院副教授,福州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客座教授、海峽道教學院教授、北京民族醫藥文化研究促進會副秘書長、福清市臺聯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臺灣)華夏群英新聞總編室主任記者。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