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道德經》原文釋義和微小說及感言
2025-03-16 14:53 作者:杨建伟 來源:杨建伟 閱覽:
原文: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釋義:有德的人對求取知識的學習是日積月累的,並努力求取社會各種有益的知識,見多識廣,最終成為博學多才的人。但修道的人就是去欲、止念、戒貪,心性歸於空寂寧靜,達到忘我無欲,處於無極的狀態。在這樣的心境下,才能與宇宙同體,天人合一,知曉天下事,所以,修道的人是要將自己的私慾逐日減少,到最後沒有私慾。在忘我無欲的心境下,才能認識萬物與社會生存與發展的自然規律,用無為而治去治理社會,就沒有辦不好的事,必定會為社會帶來吉祥,眾生能安寧幸福。如有我就有私慾,有私慾就會亂為、妄為、胡作非為,天下就會大亂,這種有私慾的作為,是不能執掌天下的。
48.無為而治
在古老的華夏大地上,有一座名為「逸仙城」的小城,它坐落在群山環抱之中,四季如春,民風淳樸。城中有一位年輕的學者,名叫李逸,他自幼聰明好學,博覽群書,對儒家、道家等諸子百家均有涉獵。然而,在他心中,始終有一個疑問:真正的學問與治國之道,究竟是怎樣的?
李逸的師父,是逸仙城中的一位老者,人稱「無為先生」。無為先生雖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鑠,對世間萬物皆有獨到的見解。他常對李逸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如同謎語一般,讓李逸百思不得其解。
一日,逸仙城突遭鄰國侵襲,敵軍壓境,城中人心惶惶。城主急召城中智者商議對策,無為先生也在被邀之列。然而,當眾人紛紛提出加強防禦、組織抵抗時,無為先生卻默然不語,只是微微搖頭。
李逸心中焦急,私下裡找到無為先生,問道:「師父,敵軍將至,您為何不發一言?難道我們要坐以待斃嗎?」
無為先生淡然一笑,道:「逸兒,你可記得我常說的那句話?為學日益,是積累知識;為道日損,是去除雜念。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並非真的無所作為,而是順應自然,以不變應萬變。無為而無不為,意味著在無為之中,蘊含著無限的可能。」
李逸似懂非懂,但見師父如此從容,心中也稍感安慰。
次日,敵軍兵臨城下,正當眾人準備殊死一搏時,卻意外發現敵軍突然撤退。原來,鄰國國內發生政變,敵軍不得不回撤以穩定局勢。逸仙城因此倖免於難,而這一切,似乎都在無為先生的預料之中。
事後,城主與城中百姓對無為先生刮目相看,紛紛向他請教治國之道。無為先生只是微微一笑,道:「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真正的治國之道,不在於權謀算計,而在於順應民心,讓百姓安居樂業,自然國泰民安。」
李逸此時終於明白,師父所說的「無為而治」,並非真正的無所作為,而是以一種超然的心態,去洞察世間萬物的規律,順應自然,以最小的干預達到最大的和諧。
從此,李逸跟隨無為先生,更加深入地學習治國之道。他們遊歷四方,傳播「無為而治」的理念,所到之處,皆是一片祥和。而逸仙城,也在無為先生的指引下,成為了華夏大地上的一方淨土,人們安居樂業,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多年後,當李逸也成為一位智者,他常常回想起師父無為先生的教誨,心中充滿了感激。他知道,正是那份「無為而治」的智慧,讓他明白了真正的學問與治國之道,也讓他的人生,因此變得更加精彩與豐富。
48.求學悟道
為學之道日增益,知識如海航無際。
為道之路日減損,雜念紛飛漸離去。
損之又損心愈靜,繁華落盡見真義。
以至於此達無為,心境澄明無掛礙。
無為並非無所為,而是順應不違背。
世間萬物皆自然,不強求來不執著。
無為之中藏智慧,洞察秋毫心自明。
無不為時顯神通,應對自如任我行。
取天下者常無事,不擾民來不滋事。
清靜無為是正道,百姓安樂國自治。
及其有事亂紛紜,急功近利失根本。
不足以取此天下,民心已失難再尋。
為學日益不停歇,為道日損心更潔。
求學悟道兩相宜,知行合一方為傑。
願君共勉此大道,無為而治心自在。
天下太平人安樂,共創和諧新世界。
作者簡介:楊建偉,福建師範大學福清分校文法學院副教授,福州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客座教授、海峽道教學院教授、北京民族醫藥文化研究促進會副秘書長、福清市臺聯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臺灣)華夏群英新聞總編室主任記者。


在古老的華夏大地上,有一座名為「逸仙城」的小城,它坐落在群山環抱之中,四季如春,民風淳樸。城中有一位年輕的學者,名叫李逸,他自幼聰明好學,博覽群書,對儒家、道家等諸子百家均有涉獵。然而,在他心中,始終有一個疑問:真正的學問與治國之道,究竟是怎樣的?
李逸的師父,是逸仙城中的一位老者,人稱「無為先生」。無為先生雖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鑠,對世間萬物皆有獨到的見解。他常對李逸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如同謎語一般,讓李逸百思不得其解。
一日,逸仙城突遭鄰國侵襲,敵軍壓境,城中人心惶惶。城主急召城中智者商議對策,無為先生也在被邀之列。然而,當眾人紛紛提出加強防禦、組織抵抗時,無為先生卻默然不語,只是微微搖頭。
李逸心中焦急,私下裡找到無為先生,問道:「師父,敵軍將至,您為何不發一言?難道我們要坐以待斃嗎?」
無為先生淡然一笑,道:「逸兒,你可記得我常說的那句話?為學日益,是積累知識;為道日損,是去除雜念。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並非真的無所作為,而是順應自然,以不變應萬變。無為而無不為,意味著在無為之中,蘊含著無限的可能。」
李逸似懂非懂,但見師父如此從容,心中也稍感安慰。
次日,敵軍兵臨城下,正當眾人準備殊死一搏時,卻意外發現敵軍突然撤退。原來,鄰國國內發生政變,敵軍不得不回撤以穩定局勢。逸仙城因此倖免於難,而這一切,似乎都在無為先生的預料之中。
事後,城主與城中百姓對無為先生刮目相看,紛紛向他請教治國之道。無為先生只是微微一笑,道:「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真正的治國之道,不在於權謀算計,而在於順應民心,讓百姓安居樂業,自然國泰民安。」
李逸此時終於明白,師父所說的「無為而治」,並非真正的無所作為,而是以一種超然的心態,去洞察世間萬物的規律,順應自然,以最小的干預達到最大的和諧。
從此,李逸跟隨無為先生,更加深入地學習治國之道。他們遊歷四方,傳播「無為而治」的理念,所到之處,皆是一片祥和。而逸仙城,也在無為先生的指引下,成為了華夏大地上的一方淨土,人們安居樂業,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多年後,當李逸也成為一位智者,他常常回想起師父無為先生的教誨,心中充滿了感激。他知道,正是那份「無為而治」的智慧,讓他明白了真正的學問與治國之道,也讓他的人生,因此變得更加精彩與豐富。

為學之道日增益,知識如海航無際。
為道之路日減損,雜念紛飛漸離去。
損之又損心愈靜,繁華落盡見真義。
以至於此達無為,心境澄明無掛礙。
無為並非無所為,而是順應不違背。
世間萬物皆自然,不強求來不執著。
無為之中藏智慧,洞察秋毫心自明。
無不為時顯神通,應對自如任我行。
取天下者常無事,不擾民來不滋事。
清靜無為是正道,百姓安樂國自治。
及其有事亂紛紜,急功近利失根本。
不足以取此天下,民心已失難再尋。
為學日益不停歇,為道日損心更潔。
求學悟道兩相宜,知行合一方為傑。
願君共勉此大道,無為而治心自在。
天下太平人安樂,共創和諧新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