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欄 > 名家專欄 > 杨建伟 > 正文

弘揚偉大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紀念「觀音聖誕」

2025-03-18 23:13 作者:杨建伟   來源:杨建伟   閱覽:


02:21



觀音菩薩在道教文化傳承中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其形象與功能的創造性轉化,促進了儒釋道三教融合,並豐富了道教濟世體系與民間信仰實踐。具體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重塑道教神格,完善救度體系

道教將觀音菩薩吸納為“慈航真人”,賦予其本土化神格。據《靈寶經》記載,慈航真人原為商王時修道的女真,後以丹藥及甘露濟世,被尊為南海救度之神!

這一形象既延續了佛教觀音“尋聲救苦”的慈悲特質,又融入道教“仙真濟世”的修行觀,如普陀山道場與丹藥濟人的傳說,強化了道教“利物濟人”的實踐哲學!白雲觀等著名道觀專設慈航殿供奉,使慈航真人成為道教“三清四御”之外的重要救度神祉。

二、推動三教融合,強化文化認同

道教通過重構觀音信仰,實現了與佛教的文化互鑒。例如《封神演義》將慈航真人納入闡教十二金仙體系,其“化身救劫”的故事與佛教“三十三應身”教義形成呼應,同時,道教科儀中的“觀音正朝”儀式,將三清、孔子,這種融合不僅消解了宗教隔閡,更使道教在明清時期藉助觀音的民間影響力擴大傳播,如《歷代神仙通鑑》明確將慈航真人與觀音菩薩等同,促成民眾對道教的本土親近感。

三、整合民俗信仰,激活實踐傳統

道教賦予觀音更貼近民生的職能,使其成為連接精英宗教與大眾文化的橋梁。例如:

• 送子信仰:道教將觀音“慈悲育化”特質與本土生殖崇拜結合,衍生出“送子慈航”功能,北京東嶽廟等道觀至今保留求子信徒叩拜慈航殿的習俗。

• 醫藥崇拜:強調慈航真人以甘露療疾,清代《道藏輯要》記載其“楊柳洒淨水,普治諸瘟癀”,推動道教醫學與民間藥王信仰的結合。

• 節俗實踐:道教將佛教觀音誕(農曆二月十九)轉化為齋醮日,發展出佩香囊、飲甘露水等習俗,如《燕京歲時記》載道教信眾此日採集晨露配藥,融合了道教養生觀與觀音信仰。

結語

觀音菩薩在道教中的嬗變,本質是中華文明“和合共生”精神的體現。從慈航真人的經典建構到民俗實踐,道教既保持了自身教義內核,又藉助觀音的跨宗教影響力拓展了文化邊界。這種創造性轉化,使道教在近現代仍能通過觀音信仰回應民眾精神需求,成為延續傳統文化生命力的典範。


作者簡介:楊建偉,福建師範大學福清分校文法學院副教授,福州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客座教授、海峽道教學院教授、北京民族醫藥文化研究促進會副秘書長、福清市臺聯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臺灣)華夏群英新聞總編室主任記者。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