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道德經》原文、釋義和微小說及詩歌感言
2025-03-21 09:08 作者:杨建伟 來源:杨建伟 閱覽:
原文: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釋義:用無為而治去治理國家,政治寬鬆,人民就忠厚純潔,治國就容易。不用無為而治去治理國家,施行嚴苛的政治,苛捐雜稅,橫徵暴斂,人民反而狡詐多端,難於治理。在各種災禍中隱藏著可能的福音,只要我們以正念、正氣分析禍的原因,就能找到避免災禍的方法,有的方法可能會給你帶來幸福。幸福的生活里潛藏著災禍,如在幸福中得意忘形,炫耀財富,荒淫奢華,你的禍因已種下,必遭大禍。
唯有聖人才能夠做到無私無欲、為人正直,沒有銳利的稜角去撞傷別人,為人清正廉潔,在處事方面又很厚道,絕不疾惡太嚴、苛刻太甚,為人謙卑處低下、絕不放肆,心性光明、絕不炫耀自己,這就是聖人德性深厚的根本。
58.《玄同之境》
第一章:隱者玄同,聲名遠播
在古老而神秘的華夏大地上,有一座被縹緲雲霧常年繚繞的山脈,宛如一條沉睡的巨龍,名為「玄隱山」。此山山勢險峻,峰巒疊嶂,林深樹密,仿佛是大自然特意為世間保留的一處秘境。
在這幽深的山中,居住著一位超凡脫俗的智者,人稱「玄同子」。他年逾古稀,卻面色紅潤如童顏,白髮似雪卻精神矍鑠,眼神深邃而明亮,仿佛藏著無盡的宇宙奧秘與人生智慧。
玄同子一生都致力於探尋天地之間的玄妙奧秘,他深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深刻道理。在他看來,真正的智慧並非通過言語來炫耀,而是在內心的領悟與踐行。因此,他總是沉默寡言,只與山中的花鳥魚蟲為伴,與清風明月為友,在自然的懷抱中體悟著大道的真諦。
然而,玄同子的智慧與德行卻如同夜空中的璀璨星辰,雖隱匿於山林,卻光芒難掩。他的名聲不脛而走,像一陣春風,吹遍了華夏大地的每一個角落,吸引了無數懷揣著對智慧渴望的求道者前來拜訪。他們有的翻山越嶺,有的漂洋過海,只為了能與玄同子一席交談,聆聽他的教誨。
一日,一位年輕的書生李逸,聽聞了玄同子的事蹟後,心中燃起了對智慧的熾熱渴望。他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尋找玄同子的艱難旅程。一路上,他風餐露宿,歷經了無數的艱難險阻,翻過了陡峭的山峰,趟過了湍急的河流,但他從未有過絲毫退縮的念頭。終於,在歷經千辛萬苦之後,他來到了玄隱山的腳下。望著那高聳入雲的山峰,李逸的心中既充滿了敬畏,又滿是對未知的期待。
第二章:塞兌閉門,靜心感悟
李逸在山中徘徊多日,像一隻迷失方向的鳥兒,始終無法找到玄同子的蹤跡。他的心中漸漸焦急起來,開始大聲呼喊玄同子的名字,聲音在山谷中迴蕩,卻只換來一片寂靜。
就在這時,一陣悠遠而深沉的聲音仿佛從虛空中傳來,在他耳邊輕輕響起:「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你若真心求道,就應塞其兌,閉其門,靜心感悟。」這聲音如同晨鐘暮鼓,敲醒了李逸迷茫的心靈。
李逸恍然大悟,他明白了玄同子的良苦用心。原來,真正的求道之路並非在外界的喧囂與追逐中,而是在內心的寧靜與專注里。於是,他找了一個幽靜的山洞,洞內光線昏暗,卻透著一股寧靜的氣息。他緩緩走進洞中,找了一處平坦的地方坐下,閉目凝神,開始修煉自己的內心。
他摒棄了外界的喧囂與誘惑,將那些功名利祿、世俗紛爭都拋到了九霄雲外。他只專注於自己的呼吸與心跳,感受著氣息的進出,聆聽著心跳的節奏。漸漸地,他仿佛進入了一個物我兩忘的境界,與周圍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時間也仿佛在這一刻靜止。
第三章:挫銳解紛,心境蛻變
經過數月的刻苦修煉,李逸的內心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原本尖銳的稜角被歲月的磨礪和內心的修煉漸漸磨平,心中的紛擾也如同雲霧般逐一化解。
他學會了以柔克剛,不再用強硬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中的困難和挑戰,而是用溫和、包容的心態去化解矛盾。他也學會了以靜制動,在面對紛繁複雜的世界時,能夠保持內心的平靜,不被外界的干擾所左右。對世間萬物,他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仿佛能夠洞察到事物背後的本質和規律。
一日,李逸在山中漫步時,無意間發現了一處隱秘的瀑布。瀑布從高聳的山峰上傾瀉而下,如銀河落九天,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響。瀑布下方,玄同子正靜靜地坐著,仿佛與天地融為一體,任那飛濺的水花打濕自己的衣衫,卻絲毫不為所動。
李逸心中激動萬分,他終於找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導師。他快步走到玄同子身邊,恭敬地站立在一旁,眼中滿是敬畏和期待。
第四章:和光同塵,融入自然
玄同子見到李逸,只是微微一笑,那笑容如同春日裡的陽光,溫暖而和煦,卻並未多言。他帶著李逸來到了瀑布的源頭,指著那潺潺流動的溪水說:「你看這水,它既能滋養萬物,又能容納百川。它不與萬物爭鋒,卻能成就自己的偉大。這就是『和其光,同其塵』的境界。」
李逸靜靜地聆聽著玄同子的話語,心中深受啟發。他開始學習玄同子的生活方式,與山中的萬物和諧共處。他不再追求名利,不再計較得失,而是以一種平和、淡泊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一切。
他幫助山中的小動物,為牠們提供食物和庇護;他與花草樹木交流,感受著牠們的生長和變化。他逐漸融入了大自然,成為了山中的一份子,仿佛自己也成為了那潺潺流動的溪水,與天地萬物共同呼吸。
第五章:玄同之境,智慧傳承
隨著時間的推移,李逸的修為日益精進。他學會了用一顆平和的心去面對生活中的起起落落,無論遭遇何種困境,都能保持內心的寧靜與堅定。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深邃的智慧和從容,仿佛世間的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一日,玄同子將李逸叫到了身邊,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你已經達到了『玄同之境』,無論親疏、利害、貴賤,都無法動搖你的內心。你已經成為了一個真正的智者,可以為天下所貴了。」
李逸聞言,心中充滿了感激與敬畏。他知道,這一切都是玄同子的悉心教導與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所換來的。他決心將這份珍貴的智慧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能夠領悟「玄同之境」的真諦。
從此,李逸成為了玄隱山的新一代智者,他的故事也在華夏大地上廣為流傳,激勵著無數人去追求那至高無上的「玄同之境」,探尋內心的寧靜與智慧的真諦。
58·大道行思
其政悶悶民風淳,察察之邦缺德音。
禍福無門人自召,正奇有變數難尋。
聖人行事留餘地,方直廉光不染塵。
迷悟之間千載路,大道行思悟我心。
朝朝暮暮悟真篇,大道無情卻有情。
世事紛紜多變幻,人心難測易浮沉。
唯留正道傳千古,不染浮華守本真。
願得此生長相守,共赴大道踏青雲。

唯有聖人才能夠做到無私無欲、為人正直,沒有銳利的稜角去撞傷別人,為人清正廉潔,在處事方面又很厚道,絕不疾惡太嚴、苛刻太甚,為人謙卑處低下、絕不放肆,心性光明、絕不炫耀自己,這就是聖人德性深厚的根本。

第一章:隱者玄同,聲名遠播
在古老而神秘的華夏大地上,有一座被縹緲雲霧常年繚繞的山脈,宛如一條沉睡的巨龍,名為「玄隱山」。此山山勢險峻,峰巒疊嶂,林深樹密,仿佛是大自然特意為世間保留的一處秘境。
在這幽深的山中,居住著一位超凡脫俗的智者,人稱「玄同子」。他年逾古稀,卻面色紅潤如童顏,白髮似雪卻精神矍鑠,眼神深邃而明亮,仿佛藏著無盡的宇宙奧秘與人生智慧。
玄同子一生都致力於探尋天地之間的玄妙奧秘,他深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深刻道理。在他看來,真正的智慧並非通過言語來炫耀,而是在內心的領悟與踐行。因此,他總是沉默寡言,只與山中的花鳥魚蟲為伴,與清風明月為友,在自然的懷抱中體悟著大道的真諦。
然而,玄同子的智慧與德行卻如同夜空中的璀璨星辰,雖隱匿於山林,卻光芒難掩。他的名聲不脛而走,像一陣春風,吹遍了華夏大地的每一個角落,吸引了無數懷揣著對智慧渴望的求道者前來拜訪。他們有的翻山越嶺,有的漂洋過海,只為了能與玄同子一席交談,聆聽他的教誨。
一日,一位年輕的書生李逸,聽聞了玄同子的事蹟後,心中燃起了對智慧的熾熱渴望。他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尋找玄同子的艱難旅程。一路上,他風餐露宿,歷經了無數的艱難險阻,翻過了陡峭的山峰,趟過了湍急的河流,但他從未有過絲毫退縮的念頭。終於,在歷經千辛萬苦之後,他來到了玄隱山的腳下。望著那高聳入雲的山峰,李逸的心中既充滿了敬畏,又滿是對未知的期待。
第二章:塞兌閉門,靜心感悟
李逸在山中徘徊多日,像一隻迷失方向的鳥兒,始終無法找到玄同子的蹤跡。他的心中漸漸焦急起來,開始大聲呼喊玄同子的名字,聲音在山谷中迴蕩,卻只換來一片寂靜。
就在這時,一陣悠遠而深沉的聲音仿佛從虛空中傳來,在他耳邊輕輕響起:「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你若真心求道,就應塞其兌,閉其門,靜心感悟。」這聲音如同晨鐘暮鼓,敲醒了李逸迷茫的心靈。
李逸恍然大悟,他明白了玄同子的良苦用心。原來,真正的求道之路並非在外界的喧囂與追逐中,而是在內心的寧靜與專注里。於是,他找了一個幽靜的山洞,洞內光線昏暗,卻透著一股寧靜的氣息。他緩緩走進洞中,找了一處平坦的地方坐下,閉目凝神,開始修煉自己的內心。
他摒棄了外界的喧囂與誘惑,將那些功名利祿、世俗紛爭都拋到了九霄雲外。他只專注於自己的呼吸與心跳,感受著氣息的進出,聆聽著心跳的節奏。漸漸地,他仿佛進入了一個物我兩忘的境界,與周圍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時間也仿佛在這一刻靜止。
第三章:挫銳解紛,心境蛻變
經過數月的刻苦修煉,李逸的內心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原本尖銳的稜角被歲月的磨礪和內心的修煉漸漸磨平,心中的紛擾也如同雲霧般逐一化解。
他學會了以柔克剛,不再用強硬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中的困難和挑戰,而是用溫和、包容的心態去化解矛盾。他也學會了以靜制動,在面對紛繁複雜的世界時,能夠保持內心的平靜,不被外界的干擾所左右。對世間萬物,他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仿佛能夠洞察到事物背後的本質和規律。
一日,李逸在山中漫步時,無意間發現了一處隱秘的瀑布。瀑布從高聳的山峰上傾瀉而下,如銀河落九天,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響。瀑布下方,玄同子正靜靜地坐著,仿佛與天地融為一體,任那飛濺的水花打濕自己的衣衫,卻絲毫不為所動。
李逸心中激動萬分,他終於找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導師。他快步走到玄同子身邊,恭敬地站立在一旁,眼中滿是敬畏和期待。
第四章:和光同塵,融入自然
玄同子見到李逸,只是微微一笑,那笑容如同春日裡的陽光,溫暖而和煦,卻並未多言。他帶著李逸來到了瀑布的源頭,指著那潺潺流動的溪水說:「你看這水,它既能滋養萬物,又能容納百川。它不與萬物爭鋒,卻能成就自己的偉大。這就是『和其光,同其塵』的境界。」
李逸靜靜地聆聽著玄同子的話語,心中深受啟發。他開始學習玄同子的生活方式,與山中的萬物和諧共處。他不再追求名利,不再計較得失,而是以一種平和、淡泊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一切。
他幫助山中的小動物,為牠們提供食物和庇護;他與花草樹木交流,感受著牠們的生長和變化。他逐漸融入了大自然,成為了山中的一份子,仿佛自己也成為了那潺潺流動的溪水,與天地萬物共同呼吸。
第五章:玄同之境,智慧傳承
隨著時間的推移,李逸的修為日益精進。他學會了用一顆平和的心去面對生活中的起起落落,無論遭遇何種困境,都能保持內心的寧靜與堅定。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深邃的智慧和從容,仿佛世間的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一日,玄同子將李逸叫到了身邊,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你已經達到了『玄同之境』,無論親疏、利害、貴賤,都無法動搖你的內心。你已經成為了一個真正的智者,可以為天下所貴了。」
李逸聞言,心中充滿了感激與敬畏。他知道,這一切都是玄同子的悉心教導與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所換來的。他決心將這份珍貴的智慧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能夠領悟「玄同之境」的真諦。
從此,李逸成為了玄隱山的新一代智者,他的故事也在華夏大地上廣為流傳,激勵著無數人去追求那至高無上的「玄同之境」,探尋內心的寧靜與智慧的真諦。

58·大道行思
其政悶悶民風淳,察察之邦缺德音。
禍福無門人自召,正奇有變數難尋。
聖人行事留餘地,方直廉光不染塵。
迷悟之間千載路,大道行思悟我心。
朝朝暮暮悟真篇,大道無情卻有情。
世事紛紜多變幻,人心難測易浮沉。
唯留正道傳千古,不染浮華守本真。
願得此生長相守,共赴大道踏青雲。

作者簡介:楊建偉,福建師範大學福清分校文法學院副教授,福州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客座教授、海峽道教學院教授、北京民族醫藥文化研究促進會副秘書長、福清市臺聯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臺灣)華夏群英新聞總編室主任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