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欄 > 名家專欄 > 杨建伟 > 正文

66.《道德經》原文、釋義和微小說及詩歌感言

2025-03-24 11:57 作者:杨建伟   來源:杨建伟   閱覽:
原文: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釋義:大江大海之所以能成為容納百川眾流之王,就是因為他善於處於低下,不居高,使百川眾流之水,無論淨穢都能容納。聖人以大道大德治理天下,雖居高位,但他始終謙恭卑下,處低,不炫耀,不居功,人民因此愛戴他。反之,人民就會輕視與拋棄他。君王要治理天下,領導人民,就必須把自己放在民眾之後。所以,聖人的地位在民眾之上,而百姓並不感到壓迫,也感覺不到傷害了自己的合法權益,天下的人都很樂意推舉他、擁戴他。聖人這種大公無私的精神,是天下百姓的榜樣,天下有誰能與他爭天下呢?
66. 百穀之王與聖人之道

第一章:江海之志

在遙遠的古代,有一片廣袤無垠的大地,江河縱橫,山川壯麗。在這片大地的東方,有一片名為「百穀川」的神秘谷地,它匯聚了天下所有的溪流與河流,最終流入浩瀚無垠的東海。百穀川之所以能成為萬流歸宗之地,皆因它善於「下之」,無論大小河流,它都謙卑地接納,從不拒絕任何一滴水的加入。

在百穀川的源頭,有一座簡陋卻充滿智慧的小屋,住著一位名叫雲逸的老者。雲逸年逾古稀,卻精神矍鑠,他自稱是「百穀之王」的守護者,畢生致力於研究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穀之王的原因,並渴望將這份智慧傳授給世人。

第二章:聖人之訪

一日,一位年輕的學者,名叫楊陽洋,慕名而來,希望從雲逸老者那裡求得治國安邦之道。楊陽洋才華橫溢,心懷天下,渴望找到一種能讓百姓安居樂業、國家長治久安的方法。

雲逸老者微笑著接待了楊陽洋,帶他來到百穀川邊,指著那滔滔不絕的江水說:「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是因為它始終保持著低下的姿態,願意接納每一滴水。聖人慾領導民眾,必先以謙卑之言待之;欲先行於民,必先以自身後置之。這便是聖人之道,也是治國之道。」

楊陽洋聽後,若有所思,但心中仍存疑惑。雲逸老者見狀,決定用一場特殊的「試驗」來啟發他。

第三章:試煉之旅

雲逸老者讓楊陽洋獨自一人,帶著一壺水,沿著百穀川逆流而上,每到一處河流交匯處,便要將壺中的水倒入河中,同時仔細觀察並記錄河流的變化以及周圍百姓的生活狀態。

楊陽洋踏上了這段艱難的旅程。他見證了小溪匯入大河時的歡騰,也目睹了大河接納小溪後的壯闊。更令他動容的是,每當他向村民們詢問生活情況時,村民們總是面帶微笑,自豪地說:「我們這裡有江海的庇護,無論旱澇,都能安居樂業。」

第四章:悟道之時

終於,楊陽洋回到了雲逸老者的小屋。他滿臉風塵,眼中卻閃爍著明悟的光芒。他告訴雲逸老者,自己終於理解了「善下之」的真諦——真正的領導者,不是高高在上的統治者,而是願意傾聽民眾聲音,甘于站在民眾之後,默默奉獻的服務者。

雲逸老者欣慰地點了點頭,說:「楊陽洋啊,你已經領悟了聖人之道的核心。記住,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真正的強大,不是征服,而是讓所有人心甘情願地追隨你,因為你代表著他們的利益和心聲。」

第五章:治國之實

楊陽洋回到故國,將所學之道應用於治國之中。他推行了一系列利民政策,減輕賦稅,鼓勵農耕,同時廣開言路,傾聽民眾的聲音。在他的治理下,國家逐漸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天下一片祥和。

多年後,楊陽洋成為了百姓口中的「聖人」,而他所推行的「善下之」理念,也如同百穀川一般,匯聚了天下人的心,成為了永恆的治國之道。

------

《百穀之王與聖人之道》不僅講述了楊陽洋的成長與悟道之旅,更深刻地揭示了領導與治理的哲學——真正的強大,源於內心的謙卑與對民眾的深切關懷。



66.江海為王之道長歌

江海浩渺納百川,波瀾壯闊景無邊。

善下百穀成其王,虛懷若谷心自謙。

聖人謙卑言自下,和顏悅色心相連。

引領民眾行正道,德高望重美名傳。

身先士卒為民後,披荊斬棘不畏難。

處上民輕不言傷,心懷天下志猶堅。

居前不害民為本,功成身退心無牽。

天下樂推美名揚,千秋功業永流傳。

不爭不搶心自靜,淡泊名利身自安。

世間無人敢爭鋒,聖人獨步天地間。

道法自然無為勝,順應天命心自寬。

江海為王道永存,長歌一曲頌高賢。

作者簡介:楊建偉,福建師範大學福清分校文法學院副教授,福州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客座教授、海峽道教學院教授、北京民族醫藥文化研究促進會副秘書長、福清市臺聯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臺灣)華夏群英新聞總編室主任記者。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