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欄 > 名家專欄 > 杨建伟 > 正文

華夏始祖黃帝——民間百神第二神

2025-04-28 09:31 作者:杨建伟   來源:杨建伟   閱覽:
黃帝,姓公孫,乃上古時代之帝王,為有熊國君少典之子,被尊為中華民族之始祖。相傳其母附寶,一日夜見電光環繞北斗樞星,樞星忽落,附寶因此感應而孕,懷胎二十四月,誕下一子,便是日後的黃帝。黃帝自幼便顯露出非凡之神靈,生下沒多久便能言語,及至十五歲,已無所不通,後繼承有熊國君之王位。

黃帝不僅聰慧過人,且生性靈活,能說會道,道德情操高尚,因此被擁為西北方遊牧部族之首領。他聯合炎帝,共同抵禦由蚩尤率領的九黎族入侵。那蚩尤兄弟十八人,號稱神帶後裔,獸身人面,銅頭鐵額,不食五穀,只吃河石,殘暴無比,殘害黎庶,誅殺無辜。黃帝順應民意,徵召各路諸侯兵馬,討伐蚩尤。
然而,蚩尤實力強大,黃帝與之戰於涿鹿郊野,歷經十五旬,仍未能取勝,只好暫時退兵。黃帝為此憂心忡忡,日夜盼望能有賢哲輔佐,以滅蚩尤。一日夜晚,他夢見大風吹走天下塵垢,又夢見一人手執千鈞之弩,驅羊數萬群。醒來後,黃帝心覺奇怪,暗想:「風,號令而為主;垢,土解化清,天下難道有姓風名後之人嗎?千鈞之弩,希望致遠;驅羊數萬群,牧人為善,難道有姓力名牧之人不成?」
於是,黃帝便派部下在天下到處訪尋這兩人。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海隅找到了風后,在澤邊找到了力牧。黃帝以風后為相,力牧為將,開始大舉進攻蚩尤。兩軍在涿鹿郊野再次擺開陣勢,大戰一觸即發。蚩尤布下百里大霧,三日三夜不散,使兵士辨不清方向。黃帝則令風后造指南車,以辨方向。與此同時,西王母也派玄女前來,教黃帝三宮秘略、五音權謀之本。風后據此又演化出遁甲之法,使得黃帝之軍如虎添翼。
於是,兩軍在冀州重新開戰。蚩尤率領魑魅魍魎,請風伯雨師縱風下雨,命應龍蓄水以攻黃帝。黃帝則請來天下女魃于東荒止雨,又命北隅諸山黎士羌兵驅應龍至南極。經過一番激戰,終於殺死了蚩尤,分屍葬於四處,使之不得完尸。此戰之後,黃帝威震四方,各部落紛紛歸附。
然而,和平並未長久,神農之後榆岡又與黃帝爭天下。黃帝以周鳥鶚、鷹鷙為旗幟,以熊羆虎豹為前驅,與榆岡戰於版泉之野。歷經三戰,終於打敗了榆岡。此後,黃帝又親率兵馬征伐各方不肯臣服的諸侯,前後共經五十二戰,天下始歸一統。
黃帝統一天下後,便開始劃分州野,制禮興樂,教化百姓。他深知百姓生活之艱辛,因此發明各種器具用物,方便日用。大臣曹胡發明瞭上衣,伯余造了下衣,於則做了鞋子,使得百姓不再穿獸皮樹皮。黃帝又依浮葉飄於水上的道理,作了舟船,共鼓又配上舟楫行於水上。又根據轉蓬的道理,發明瞭車輔,便利了交通。黃雍父發明瞭舂米之具,黃帝接著又令人製作了釜甑,使得百姓可以蒸飯烹粥。此後,又造屋室、築城邑,使百姓不再巢居穴處,得以安居樂業。
黃帝不僅關心百姓之生活,還致力於醫學之發展。他與歧伯共作內外經,使得百姓疾患得以治癒。他還確定了天下萬物之名稱,劃分星度為二十八宿,以甲乙十天干紀日,以子丑十二辰紀月,六旬為一甲子,如此便有了時空觀念。史稱當時的百姓「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一派太平景象。

黃帝之功績不僅於此,他還曾得上天之眷顧。一日,黃帝正在洛水上與大臣們觀賞風景,忽然見到一隻大鳥銜著卞圖飛到他面前。那鳥形狀似鶴,雞頭燕嘴,龜頸龍形,駢翼魚尾,五色俱備。黃帝連忙拜受下來,只見圖中之字是「慎德、仁義、仁智」六個字。黃帝從來不曾見過這鳥,便去問天老。天老告訴他說:「這種鳥雄的叫鳳,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鳴叫是歸昌,夜裡鳴叫是保長。鳳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寧,是大祥之徵兆。」
後來,黃帝又夢見有兩條龍持一幅白圖從黃河中出來,獻給他。黃帝不解其意,又來詢問天老。天老回答說:「這是河圖洛書要出的前兆。」於是黃帝便與天老等游于河洛之間,沉璧于河中,殺三牲齋戒。最初是一連三日大霧彌漫,之後又是七日七夜大雨傾盆。接著就有黃龍捧圖自河而出,黃帝跪接過來,只見圖上五色畢具,白圖藍葉朱文,正是河圖洛書。黃帝得此寶圖後,開始巡遊天下,封禪泰山,彰顯其威儀。



黃帝在治理天下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著謙遜和求知的態度。他聽說有個叫廣成子的仙人在崆峒山,便前去嚮他請教至道。廣成子卻說:「自你治理天下後,雲氣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則凋。日月光輝,越發的缺荒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裡值得我和你談論至道呢?」黃帝聽後,並不氣餒,反而更加堅定了求道的決心。



他回來後,便不再過問政事,自建了一個小屋,裡邊置上一張蓆子,一個人在那裡反省了三個月。而後又到廣成子那裡去問道。當時廣成子頭朝南躺著,黃帝跪著膝行到他跟前,恭敬地問道:「請問如何才能得長生?」廣成子蹶然而起說:「此間甚好!」接著便告訴他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竊竊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方可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長生。」說完,廣成子給了黃帝一卷《自然經》。

黃帝得到《自然經》後,如獲至寶,日夜研讀,領悟其中之奧秘。而後,他又登王屋山,得取丹經;並向玄女、素女詢問修道養生之法。他采來首山銅,在荊山下鑄九鼎,以象徵天下九州。鼎剛剛鑄成,就有一條龍長須飄垂而來,迎黃帝進入仙境。黃帝當即騎上龍身,飛升而去。有幾個小臣也想隨他昇仙,便匆忙間抓住了龍鬚。結果龍鬚斷了,這些小臣又墜落到地上。據說那龍鬚草便是那些斷落的龍鬚所變。

黃帝飛升之後,他的傳奇故事便在民間廣為流傳。人們尊他為華夏始祖,敬仰他的功德和智慧。他的事蹟被後人記載在史書中,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黃帝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不僅是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還是傑出的發明家和思想家。他的功績將永遠銘刻在歷史的豐碑上,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奮鬥。

在黃帝的治理下,華夏大地呈現出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百姓安居樂業,文化蓬勃發展,科技日新月異。黃帝的智慧和功德被後人世代傳頌,他的精神也成為中華民族不朽的瑰寶。如今,當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回望過去,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黃帝的偉大和崇高。讓我們銘記黃帝的功績和精神,為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而努力奮鬥!



黃帝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也是智慧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領袖和英雄。他的一生充滿了坎坷和波折,但他始終保持著堅定的信念和昂揚的鬥志,最終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他的事蹟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前進的腳步,成為我們心中永恆的燈塔。讓我們在黃帝精神的指引下,攜手共進,共創美好未來!

作者簡介:楊建偉,福建師範大學福清分校文法學院副教授,福州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客座教授、海峽道教學院教授、北京民族醫藥文化研究促進會副秘書長、福清市臺聯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臺灣)華夏群英新聞總編室主任記者。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