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科技 >

遠距監測防缺氧 隔離好安心

無症狀或輕症病患若於居家隔離狀態,無法透過實際抽血分析血氧飽和濃度、血中氧氣分壓等數值,可考慮透過遠距照護,使用攜帶式動脈血氧飽和濃度偵測儀,或再加上血壓計透過藍芽傳輸至...[詳情]

新六邊形硅有望催生下一代電子與能源設備

美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物理學評論快報》雜誌撰文指出,他們開發了一種新方法,合成出了一種擁有六邊形結構的新型晶型硅,這種晶型硅有可能被用於製造新一代電子和能源器件,這些新設...[詳情]

細菌如何感染人體?中國科學家有了新發現

光遺傳方法宿主體內控制細菌致病能力示意圖。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供圖 很少有人能想象得到,一個成年人身上的細菌總數,居然有100萬億個。 細菌是許多疾病的病原體,以接觸、...[詳情]

大腦功能恢復相關重要分子確定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研究生院高級科學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倡議團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一種名為TET1的分子是髓鞘修復的必要組成部分。這項7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研究表明,TET1可以修改成人...[詳情]

中國國家航天局發布天問一號任務著陸區域高分影像圖

6月7日,國家航天局發布我國首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任務著陸區域高分影像圖。圖像中天問一號著陸平台、祝融號火星車及周邊區域情況清晰可見。新華社發(國家航天局供圖) 新華社北京6月...[詳情]

史上最強三維「人腦地圖」問世

包含1.3億個突觸、數萬個神經元通過對人類大腦皮層進行成像和重建,科學家發布了一份迄今最大的「人腦地圖」。據谷歌人工智慧官方網站2日消息,該機構發布了「H01」人腦成像數據集,這...[詳情]

一億多年前的動物「臭臭」 為何成科學研究的「香餑餑」

視覺中國供圖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3位博士研究生對該所汪筱林研究員20多年前國際科考時采自蒙古國西部的7件糞便化石開展研究。 視覺中國供圖 當你得到一塊糞便化石時,...[詳情]

首個重編程合成細菌表現出抗病毒特性

近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來自英國劍橋醫學研究理事會(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科學家帶頭,開發出新的人造細菌,可以完全抵抗病毒感染。這項研究可能會促進新聚合物...[詳情]

真正的雪山「飛狐」!雲南貢山發現鼯鼠新種

記者2日從雲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貢山管護分局和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貢山近期發現羊絨鼯鼠屬新種雪山羊絨鼯鼠。國際動物分類學權威期刊《林奈學會動物學雜誌》5月31日發...[詳情]

能寫詩 會作畫 人工智慧虛擬學生「華智冰」首次亮相

6月1日,在萬千兒童盼望的節日裡,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知識工程實驗室迎來了一名特殊的學生華智冰,這也是我國首個原創虛擬學生。 圖為華智冰形象。她的臉部、聲音都通過人工智慧模型生成...[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