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雜誌 20 日發表了一項類器官研究:美國科學家團隊報道了功能性人胰島樣類器官( HILOs )的生成,將其移植到糖尿病小鼠體內後,可以恢復小鼠葡萄糖穩態,且不會出現免疫排斥...[詳情]
近日,中國數十位國內空間科學領域專家齊聚廣州,研討教育部空間科學中長期和「十四五」規畫前沿課題。 會上,中國自主空間引力波探測計畫 ——天琴計畫備受關注,其正在推進的「天琴...[詳情]
據美國《科學新聞》網站 18 日報道,天文學家首次捕捉到一顆小行星正在「變身」為一顆彗星的過程,這可能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可以在未來幾十年內實時觀察彗星的各種形態...[詳情]
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最新一期《自然 ·材料》雜誌撰文稱,他們首次觀察到了「時間晶體」的相互作用。最新研究有望促進量子資訊處理技術的發展,改善當前的原子鐘技術,提高陀螺儀以及依...[詳情]
新華社南京 8 月 17 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 17 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中、英古生物學者近期在我國貴州的雞窩寨生物礁化石群中,新發現 80 多種遠古海洋生物化石。 領...[詳情]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芬蘭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黑硅光電探測器,其外部量子效率達 130 %,這是光伏器件這一效率首次超過 100 %的理論極限,有望大大提高光電探測設備的效率,而這...[詳情]
人民網北京 8 月 15 日電 據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網站消息,經過網路初評投票、複審評議和終審評議, 8 月 15 日,中國科協在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閉幕式上發布了 10 個對科學發展具有導向作...[詳情]
據「物理 —天文學」網站近日消息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NASA )的哈勃太空望遠鏡能夠將月球作為一種「鏡子」——利用穿過地球大氣層和從月球上反射的太陽光,分析我們星球的大氣層...[詳情]
宇宙是由什麼構成的?千百年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答案。行星、恆星、星系等我們都早已熟悉,畢竟我們就生活在「普普通通」的銀河系中。然而,宇宙中還有許多罕見且令人歎為觀止的結構,...[詳情]
近地天體撞擊地球(想像圖) 所謂「近地天體」(NEO),是對其軌道與地球軌道相交並因此有可能產生撞擊危險的小行星、彗星以及大型流星體的總稱。1898年,科學家發現了第一個顆近地天體...[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