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欄 > 名家專欄 > 陳偉之 >

國家檔案館新開幕推出1987解嚴檔案特展

2025-10-11 17:41    作者:陳偉之      VIEW:

  
 陳偉之
台灣玄奘大學榮譽教授

今年九月在新北市林口區剛開幕的國家檔案館,目前正在展出「重返1987解嚴檔案特展」,呈現當年扭傳台灣政治生態的關鍵時期,民間發出要求改革聲量的許多資料,讓人得以明白設立國家檔案館的意義。

 

緬甸華人劉玉昌參觀國家檔案館

「重返1987解嚴檔案特展」展示了五項事件的資料:

  其一、民國72年《高山青》雜誌創辦後,正式點燃了原住民的狼煙。緊接著成立的「台灣原住民權利促進會」,在民國77年第一次發起還我土地運動,向政府爭取歸還原住民傳統領域,表達「為求生存、還我土地」的心聲。

  其二、民國7712月,台灣各地的客家人在台北國父紀念館集合,宣讀《祭孫中山先生文》後,開始遊行,高喊口號:希望建立客家話與其他語言平等對待的語言生態。

  以上兩項在民國76年政府宣布解嚴之後,基於族群權益發起的群眾運動及改革呼聲,或多或少的都獲得當時立法院透過立法保護;不過,原住民、客家人要求的權益,是否落實仍值得探究。

  其三,民國77520日,台灣首次出現了以農民權益為訴求的激烈運動,一些農民躺在台北市中華路的鐵軌上,爭取政府及社會大眾的注意,台鐵列車司機被迫停駛逃離現場,史稱「520事件」。

  這場運動是由雲林縣農權會發起,主要原因是政府決定擴大開放農產品進口,引起農民恐慌,為了表達抗議與不滿,雲林農權會號召台灣南部十縣市農民參與遊行,最終在政府派員承諾陸續解決問題後收場。

  其四、民國78年台灣房價已經連續飆漲三年,許多外鄉租屋家庭及就業青年,深感都會住居大不易,當年5月「無住屋者自救委員會」應聲成立,揭開台灣住宅運動序幕,要求政府抑制房價、落實住者有其屋的政策。

  那年826日近五萬名感受高房價之苦的民眾,響應號召夜宿台北市忠孝東路,正式開啟「無殼蝸牛運動」;其後催生的「崔媽媽服務中心」等等都市改革組織,持續為台灣的居住權益努力奮戰。

  以上兩項基於國民生計的群眾運動,在政府於民國76年宣布解嚴後,跟著爆發出來,顯示隨著台灣經濟的快速發展,總有一部分人未能分享到應有的成果,淪為經濟弱勢;然而這個現象似乎始終未能獲得解決!

  其五,也是「重返1987解嚴檔案特展」最令作者感到驚訝的,是關於抗議「政府縱容販賣人口及山地雛妓」的檔案資料;民國761月,婦女運動團體、人權團體、宗教團體…發起了「彩虹專案」訴求。

  這項彩虹專案發表聲明一年後,婦女等等團體認為「原住民雛妓的問題依舊嚴重,一直不見政府大力取締與改善。」次年再度聯手出擊,促使政府在民國84年通過「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

  「重返1987解嚴檔案特展」中所呈現的各個事件的檔案,都是作者年輕時擔任媒體記者時採訪的新聞,將近四十年後再看到這些資料,內心至為糾結;不禁感嘆我們所處的社會為什麼會發生這麼多的問題?

  其實,國家檔案館始終存在,只是新館在林口開幕,開放民眾參觀,在展示大廳標示「島讀‧我們的故事」導引下,圖文並茂的呈現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台灣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的檔案,作者得有機會一探究竟。

  例如展廳彷置了民國50年代名為「青春大戲院」的電影院場景,模擬電影開播前放映「唱國歌」的短片,加上數盞昏暗的燈光、幾排木製的座椅,十足回到半個世紀前的時空,令人莞爾。

  又例如展廳設置了民國60年代「家庭即工廠」的場景,呈現家家都在從事耶誕節裝飾燈的拼裝工作,賺取外快、貼補家用;那些客廳木製桌椅、老式電視機的擺設,活生生地喚起作者童年的記憶,不勝唏噓!

  然而,這些檔案故事都激不起作者對於前述事件的感觸,因為台灣在政府解嚴前後,的確出現了極大的變化,特別是「兩蔣時代」以後,台灣民主政治發展的腳步,不免顯得是非難斷!

  但是,國家檔案館以全新的面貌,提供大眾得以回顧我們曾經走過的路,卻是非常值得參觀。

 

作者:臺灣玄奘大學傳播學院榮譽教授 陳偉之

欄目主持:李威侃博士


  • 責編:
0

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