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欄 > 名家專欄 > 陸炳文 > 正文

注音字母採用一百一十三周年三首:篆書化音.傳情立國

2025-09-07 06:46 作者:陸炳文   來源:粥會   閱覽:





 

注音字母採用一百一十三周年三首:篆書化音.傳情立國

[序言]民國元年(1912)七月,教育部臨時教育會議於北平(今北京)召開,議定採用「注音字母」,以資國語統一之基。翌年,開國元勳、文化人士雅集粥會精神導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62年追封為『世界百年文化學術偉人』的吳稚暉(1865323日~19531030日)主持讀音統一會,定奪了篆籀入音,參酌章太炎所創符號、及東瀛拼音之法,遂有「豆芽符號」化為國定注音,為百年以來中華語文教化之根本。其初意本出夫妻通信之眷情的變通,終成民族文化之大業。吳稚老兼以小篆書法名世,與粥會名賢于右任(草書)、胡漢民(隸書)、譚延闓(楷書),並列「真草隸篆四大家」,政文藝三途,均卓然自樹。

今歲乙巳(2025),適逢注音字母採用一百一十三周年,因感其事其來也有自,今興緻勃勃得句有三:一紀眷情初心,二述創制定基,三頌民國四大家之家國情懷並舉。庶幾後之閱覽者,知斯文之所自來,亦感人倫之常,本就不該忘也!吾等不忘有三,得句三首如下--

[三之一]豆芽符號紀眷情:「一紙家書呈眷念,豆芽符號記深情。憐卿不識憂難讀,為汝創音細細萌。偶化國音開共振,誰知雅制定新程。百年回望初心在,字裡行間最動聲。」

[三之二]篆籀音符紀創制:「豆芽符號起奇萌,篆籀分聲定國程。一代斯文憑創制,百年雅集共欽成。真書草隸傳名氣,語字音標化俗聲。溯自京華開盛會,人間識路永長庚。」

[三之三]真草隸篆四大家:「篆籀精研稚老成,草章妙寫書聖名。隸分典雅傳胡筆,楷列端莊仰譚聲。注字開基扶國運,法書成篇啟民生。家邦並舉文心秀,百載光華照大京。」

[註釋一]吳稚暉,生平最為人所共知的,就是創立了「注音符號」,一開始,其實是為了不識字的妻子袁榮慶而發明,以現代人角度來看,可謂當代的「暖男」、或稱「好男人楷模」。當時發明「豆芽菜」,就是用來注音的字元,以便夫妻二人書信交流,後來才見到了注音字母,演變成了現在的「注音符號」。

稍早,國民黨黨史館在故紙堆中,發現了吳稚暉當年制定注音符號最原始的手稿,這是彌足珍貴的史料,直接肯定了吳稚暉不愧「注音符號之父」,間接證實了亦父亦夫者,積極投入研訂國語注音,一開始僅是為了寫家書,吳氏伉儷鶼鰈情深用之,注音符號無心插柳得之。1913年擔任教育部讀音統一會議長,提倡國語注音與國語運動,現在仍在台灣地區、及海外老華僑間通行使用,也與中國大陸的羅馬拼音有所區別。吳稚老不僅貢獻於國語文化和近代白話文,同時也是海內外國字法書以及精篆第一人,獨步華人教育文化圈,獨號稱世界文化偉人。

[註釋二]吳稚老,1911年臨危受命設計注音符號,統籌讀音,參考晚清章太炎以篆體設計的音符,並參考日本的拼音辦法,從聲母、介母、韻母、台韻4個部分著手,作為拼音基礎。迭次召集審訂會議中,南腔北調、南轅北轍,各省代表意見分歧,各持己見爭持不下,甚至叫罵不止、叫囂場面不停。1913年讀音統一會上的爭吵打架,是明清南北兩派正音傳統的最後一次衝突;副議長王照,為了入聲存廢問題,曾和吳氏口舌大戰,還當著面出言不遜,指著會議主席吳議長,口出髒話叫罵「王八蛋!」稚老氣度相當不錯,只回嘴說「我不姓王」。可知江蘇武進議長至終,帶有地方濃重方言口音,都不會講國語,然而倡導論功,榜首非其莫屬、注音符號之父。

[註釋三]世稱民國真草隸篆四大家,真也就是楷書體,代表人物譚延闓,其字亦如其人,有種大權在握的氣象,結體寬博,顧盼自雄。是清代錢灃之後又一個寫顏體的大家。從民國至今,寫顏體的人,沒有出譚延闓右者,以顏體楷書譽滿天下。「楷列端莊仰譚聲」句,正是指譚氏名聲在外,可以說一生基本都在攻顏書。譚延闓善詩聯,擘窠榜書、蠅頭小楷均極精妙;書法作品兼有藝術和文物雙重價值,國內民間所藏多集中於湖南。

「隸分典雅傳胡筆」句,特專對胡漢民擅長隸,俱見其對書法頗有研究,自成一體,別具風格。世稱「工書法,清挺峻拔,能合褚遂良、米芾為一體。晚工曹全碑,極神似,集字為詩如己出。」

「草章妙寫書聖名」句,乃指粥賢于右任,草書藝術領域裡,佔有極崇高地位。1932年,在上海創辦標準草書社,以易識、易寫、準確、美麗為原則,整理、研究、與推廣草書,整理成系統的草書代表符號,集字編成《標準草書千字文》(1936年,由上海文正楷印書局初版),流傳至廣且遠,至今仍在重印,被譽為「當代草聖」、「一代草聖」而不名。

「篆籀精研稚老成」句,專門推介吳稚暉成就,石鼓文寫得線條靜穆,結體安然,好像沒有那種跳躍性的躁動感,而且其落筆清新乾淨,線條在平直中又略帶一點彎曲,使得字又生動靈活起來,通篇觀之,則別有天趣。若比之缶老書法中的霸悍強勁之勢,吳稚老這類文人書法,就顯得有點內斂羞澀,不夠專業的樣子,然而正是由於書家的這種業餘狀態,反而使趣味從中生焉。陸炳文作為粥會大家長,收藏精神導師稚老篆籀多件,雅賞之餘不忘分享,正擬流通法書共享,「篆書化音,傳情立國」,八字佳譽,當之無愧。

以上這四位,值民國時期,非但是文化領域,尚且是在政壇,皆属領軍人物,都是呼風喚雨式的傑出人士,全在事業與學問上,均有非同尋常建樹,也給予後世書法,帶來重要的影響。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