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復節日意涵民族氣節 光復詩不吐不快如梗在喉結






台灣光復節日意涵民族氣節 光復詩不吐不快如梗在喉結
「台灣人需要文化再啟蒙,台灣才得以徹底再光復,且重建寶島台灣的民族氣節,永遠讓台灣光復節,刻在中華民族勇敢反抗殖民,追求民族獨立、平等與尊嚴的奮鬥歷史中,成為永遠光榮的民族記憶。」上述這段文字道盡重光心結,出自教授台灣史區桂芝老師,頗有同感的陸炳文博士才會詩興大發,一連七天天天一詩而成就光復詩七首。
曹植寫詩是七步成之,典故出於《三國演義》,描述曹丕嫉妒其弟曹植的文學才華,曾下令植七步內作詩,而以煮豆為題材,作出此一《七步詩》,名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經典,傳唱至今1700多年。我這回七天寫作七首,每日一詩已經破紀錄,況且還是同題一而再,再而三地連作七首詩,破天荒頭一遭為之瘋狂,實在心有千萬結打不開,台灣光復節日亦如重光心結、意涵正義凜然的中華民族氣節,光復詩七首暢所欲言,如梗在喉結不吐不快!陸博士今(7)日稱,併同《光復詩七首》全豹,敬請方家雅賞並指教。
01、《恢復台灣光復節感賦》:「光復旌旗映九天,八旬盛典頌英賢。休言島史無歸日,華夏同心證永年。」
[陸註]本次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資深黨員陸炳文率先力挺,5號鄭麗文保送中央黨部,5首詩鞭策復興女俠主政,俱見九二共識及正義偉業,繼而號召和詩祝賀任黨魁,向海內外徵詩共得213首,作者既表祝願亦監督角色,本於「敬天愛人」神聖天職,有待檢驗未來觀察她言行,以符撥亂反正下架民進黨,眾望所歸再光復寶島台灣,中規中矩改善好兩岸關係,眾志成城俾完成民族復興。
按說《恢復台灣光復節感賦》此詩,首句、「光復旌旗映九天」,寫恢復節日之光榮壯觀;次句、頌懷抗戰先烈與建國功臣;三句、針砭島內「否認光復」之荒謬妄言;末句、以「華夏同心」收束,強調歷史真相不可抹滅,華夏民族團結必將長存,與之前系列詩一脈相承,「敬天愛民」,聲韻相合。
02、《依韻自和臺灣光復日》:「再舉旌旗誓九天,詩魂不死照前賢。誰云寶島非歸土?我輩當年續舊篇。」
陸炳文作為領頭羊,自擬這一首七言絕句、《依韻自和臺灣光復日》,詩意自註:此詩承接原作「光復旌旗映九天」之氣勢,以「再舉旌旗」呼應「光復」;「詩魂不死照前賢」暗寓、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之志;第三句,以反詰「誰云寶島非歸土?」針砭那些否認光復史實者;結句,「我輩當年續舊篇」則表明,新一代自當承先志,續民族復興之大業。
03、《再光復行.七律唱和》:「高舉旌旗誓九天,詩魂不泯繼前賢。誰憐舊土猶分海,我輩新圖更續篇。正氣長驅驅夜霧,中華再起起雲煙。莫言寶島無光復,光復精神在萬年。」
粥友同道閱讀過後,有希望我再加擴寫,自成一首七律(八句)版,以便更充分展現,「再光復」的歷史、與精神層次。本人當然接受,這首詩以「再光復」為題,配上導語,尤其能够表明立意、開宗明義。自認撰寫合宜序言,語調典雅、頗具歷史與時代感,前導引語:
近年島內有論者,竟言「台灣未曾光復」,此說除違反史實,又傷害民族情感。詩者以為,倘否認既有之光復,則更應以詩為號角,以筆為詩國干城,倡「再光復」之志,繼陸游收復故土之遺魂,振華夏一統之正氣。於是作《再光復行》,聊表寸心,願天下同文同種者,共守史脈,不忘初衷,長護中華永續命祚。
[陸註]七、八兩句,故意重複使用「光復」一詞,可理解為第一個、是八十年前的光復,第二個是期待之中,未來統一大業的光復,强調其間關係語氣,構成遞進承襲之意思。
04、《恢復台灣光復節感賦.其二》:「八十風雲一瞬旋,乾坤洗滌見新天。英靈猶護中華土,光復精神續百年。」
[詩句解析]此詩以簡練之筆,凝鍊八十年以來,台灣光復的歷史滄桑與民族精神。首句「八十風雲一瞬旋」,寓意時光飛逝,世局多變,光復已屆八十載。次句「乾坤洗滌見新天」,象徵戰火洗禮後的重生與再造。三句「英靈猶護中華土」,緬懷先烈忠魂,守護中華疆域。末句「光復精神續百年」,改以昂揚筆調,呼喚後世傳承民族自強與復興的信念,全詩氣勢沉雄而意象高遠。
05、《粥會在台七十年》:「光復重開文化緣,粥香延續七旬年。一瓢雅集傳薪火,再啟中華奮進篇。」
《粥會在台七十年》[附記],自中華粥會薪火東傳,於台北重啟粥集文會,至今70載矣。當年光復,文脈重興,丁吳諸賢倡以藝文配糜,雅集成風。今逢台灣光復80周年,總長炳文博士率同道,再續斯緣,承古創新,使粥香書氣並融、令詩詞歌賦競榮,為中華文化復興,奠定不朽之根基。
這首詩預擬的題旨,兼具「台灣光復八十週年」、與「粥集在台七十週年」,兩大歷史節點的聯繫,同時旨在文化薪火、傳承不絕自我期許。首句、點出光復使文化命脈再續;次句、銜接粥會70年雅集不輟;三句、以「一瓢」象徵以文佐粥、以藝會友的傳統;末句、高揚中華文化復興之志,象徵粥會在台70載,承先啟後的精神使命。
[緣起]「一鍋粥來大家熬,我是你的手中勺,雅集用藝文配糜,掌鍋人得兼捏瓢。」這一首打油詩,道盡歷史悠久的文人雅集,「中華粥會」慣以藝文配糜,習用詩歌佐粥的人文雅趣。一項定名為「粥集在台五十周年特展」的藝文作品欣賞,即日起至29日在台北舉行。
中華粥會會長陸炳文強調,台灣時下有各種性質的文化社團,為數甚為可觀,唯獨「台北市中華粥會」,足以紀念半世紀歲月的留痕。陸炳文表示,粥集前身,則始於上海,1924年,丁福保邀吳稚暉等人以粥會友、以文會友,後來國史館稱「自此成為文化人士之雅集」;該團體來台後,於1955年的台北蘇松太同鄉聯誼時,門生故舊為緬懷「丁吳高風」,先試行啜粥,再提議恢復「台北粥會」,在台北延續雅聚,到今年正好滿五十周年。
「粥集在台五十周年特展」由粥文化資產存藏中心承辦,展出內容有:粥集歷史文物、出版品、影音資料等。以上《中華粥會 以藝文配糜 雅趣天成》標題,這是人間福報20載之前、2005年7月25日刊登文字,屈指一算文化人士雅集、中華粥集文會立足臺灣,都已經屆滿70周年了!
值此熱烈慶祝台灣光復80周年紀念,餘溫猶存,陸炳文博士作為中華諧粥文化民間非遺傳承人,讚歎粥集文會在臺重開70周年詩句,餘韻流風,強調光復台灣與粥會倡復台北,恰好間隔十年而奠定了基礎,前後為中華民族文化復興,做出相當程度的巨大貢獻。
06、《光復紀念歌不忘年》:「光復歌聲動海天,童心燈火照當年。半生又製視頻日,片曲依然耳畔旋。」
那30載之前的1995年10月25日,為了慶祝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50周年紀念,由台灣公關教父陸炳文,所領導的傑作公關團隊,受到台灣省政府新聞處的委託,製播了一集《台灣光復50》電視紀錄片專輯,當年的光復節日當天,在台視首播預告片花,採用《台灣光復紀念歌》詞句首段:張燈結彩喜洋洋,勝利歌兒大家唱,唱遍城市和村莊,台灣光復,不能忘。不能忘,常思量,不能忘,常思量。國家恩惠,情份深長,不能忘。
到如今我都不能忘記,小時候在光復節晚上,提著小燈籠舉著火把,在旗幟標語隊前導下,遊行隊伍穿過大街小巷,行經路線沿途行人圍觀,大受歡迎程度不亞廟會,熱鬧非凡場面令人難忘!而今的台灣光復節不但不熱鬧,全台各地幾乎全無大型慶祝活動,有的話場面冷清尤其冷清到不堪,如此傷感情境出現簡直叫人窒息,除了一兩個地方有象徵性小集會,就連台灣光復節字眼也都看不到,更別說電視節目中會播出專輯,銘記歷史只有昔日教科書字眼,怎不叫人有時空倒置倣的錯亂感!
台灣光復節的代表性歌曲,是那首《台灣光復紀念歌》、也就是《台灣光復節歌》,早歲臺灣同胞耳熟能詳的,由陳波作詞、陳泗治作曲,於1946年完成,旨在紀念1945年的台灣光復。這首歌展現出濃厚的民族風及愛鄉情懷,曾被編入國民小學音樂教本、與國語課本第七冊,其歌詞內容強調「台灣光復不能忘」、「國家恩惠情分深長」,並在過去那個時代,「勝利歌兒大家唱」,很流行之愛國歌曲。
《台灣光復紀念歌》曲作者陳泗治,乃台灣第一代西洋音樂家,為台灣創作合唱曲、和鋼琴曲子的第一人。合作者詞作家陳波,本尊真實身分成謎,開頭大家並不知道,本名叫做俞仁溥,係宜蘭縣一位國文老師,此筆名「陳波」取自其妻陳琇幃的姓氏、及他們的大兒子俞小波的名字。
至於解開謎底,遲至6年前的、2019年10月25日,經臺灣記憶/國家圖書館循線,挖掘出來才告公開。非常謝謝陳波的兒子陳宜旼,來訊告知下列資訊,揭開了《台灣光復紀念歌》詞作者「陳波」的身世之謎。事實上,「陳波」是當時在宜蘭縣蘭陽女中任教的一位國文老師俞仁溥的筆名,而這個筆名是兼而用之,採取同在蘭陽女中任教的音樂老師、其愛妻陳琇幃之「陳」氏、與其長子小「波」之名始成,俞老師的愛鄉愛家愛人情懷,大愛在歌詞遣字當中,業已充分表露出無遺。
《台灣光復紀念歌》中,記得複歌是這樣唱:「不能忘/常思量」重複,但光是唱著不能忘,並不會真的不遺忘,「台灣光復不能忘」句;過來人走過留痕,我們七八十歲老人,尤其陸炳文初來台,第二故鄉宜蘭縣市,長待過七八年之久,早已銘刻記在心版,才永遠不忘懷遺忘!
昨(6)日清晨起,陸博士同題,再作一首七言絕句,仍自以「年」(平聲)押韻,兼具兩層主旨:1、77年前光復節就在宜蘭經常聽且唱過《台灣光復紀念歌》,2、30年前曾用《台灣光復紀念歌》當台視《光復50》片花曲。《光復紀念歌不忘年》[說明與押韻]第二句,「年」押平聲韻(與「天」「年」「然」同韻)。第一、二句,呼應少年時期,在宜蘭常聽、常唱《台灣光復紀念歌》之情景;第三、四句,回憶30年前,以此歌為《光復50》紀錄片之片花曲;結句,以歌中重唱「不能忘」收束,首尾呼應,寓意深遠。
07、《有感於台灣再光復重建民族氣節》:「再啟文風洗俗煙,光華重現仰先賢。詩成七首同心願,氣節長存照萬年。」
陸炳文今新作這一題,呼應「文化再啟蒙」與「民族氣節重建」的思想主軸,承前詩《光復紀念歌不忘年》,應以同韻「年」收束,兼具作者自我省思與時代寄語。
詩旨說明:一句、「再啟文風洗俗煙」:呼應文首區老師所言、「文化再啟蒙」之精義;二句、「光華重現仰先賢」:寓意再光復不僅是政治名詞,更是文化精神之復興;三句、「詩成七首同心願」:總結陸博士「光復詩七首」之創作意深成果;四句、「氣節長存照萬年」:以民族氣節為永恆光榮結語,與前詩「不能忘」相互映照。全詩押「年」韻(煙、賢、願、年),咸信格調莊嚴肅穆尚且威武激昂,足以為《光復詩七首》詩文總結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