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社成立120年紀念賞核茶粥雅集 李石曾館首展七書



















世界社成立120年紀念賞核茶粥雅集 李石曾館首展七書
「全球粥會永久榮譽監理人、台北粥會首任總幹事沈映冬,曾在《世界社章程及簡章》引首附註記稱:前清光緒丁未1907-1996,今年世界社九十年社慶(民85),石老生前指定每年九月十九日為社之紀念日,見之於親筆記述框懸三友堂內。」世界社中華同志會總召集人、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陸炳文博士說,所以進而指出:
今歲2025年9月19日,我們將在新北林口之李石曾世界社紀念館(賞核茶樓),約聚〈世界社成立120年紀念賞核茶粥雅集〉,同時為陳展李石曾手創的、七書作品36件斗方,舉行展品移撥及開展儀式,這一批僅存之名人名家近作七書逸品,2012年春間首見於臺北陸軍聯誼廳、亦即〈陸炳文七十生朝一字書法七書習作十地巡展〉。
令人期待的兩天之後,〈世界社成立120年紀念賞核茶粥雅集〉社慶活動,除了七書作品移撥儀式之外,還安排了兩項特別節目:其一、全球粥會監事長、總會戱曲推廣委員會主任委員、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戱劇研究所朱明月教授,擔任《京劇表演專題》課程,指導受業同學表演形象舞劇《七書是天書還是地書?》道具包括一支沾水地書健身筆,由授課教師現場提供,寓意演繹七書之奧妙。
其二、北京七書粥會名譽會長、李石曾世界社紀念館館長、世界社中華同志會副總召集人葉堯講述《從書法探源談七書堂奧》,葉會長兼館長今表示:為什麼說李石曾七書,才是名符其實的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說白了,就是把拉丁字母注音符號,溶入中國漢字裡,在中造字方法的六書、增加一種溶入注音的漢字。成為切音字,即第七種造中國漢字的方法,增六書為七書。
他還說,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其核心特徵可概括為下四點:
1、活態傳承性:七書是一百多年前李石曾在法國為其贊助人《徐悲鴻》舉辦畫展時,發現徐悲鴻在他的簽章處用有時拉丁文注聲字母。有時用方的漢字印章。或一起用。很不舒服。就試創七書印為其美化簽章。中外人士一看就知道怎麼讀了。而且從台灣傳到今天已經超過三代許多了。
2、社區主體性:由李石曾老創辦期刋《中國國際文字》即七書刋。並且是甲骨文四堂之大佬《董作賓》寫的序。刊物原稿件現在台灣林口李石曾世界社紀念館存。3、多樣性表現:涵蓋範圍廣泛,書法、印章、商標、繪畫。均在台灣大學、中正記念堂、國父紀念館展出,影響非凡。有展場介紹為證。
4、人類的共同價值:不僅是特定群體文化財富,也被世界各國人喜愛。李石曾、王壯為、文雷三人為法國總理皮奈爾刻的印章。台灣陸炳文會長舉辦第一個專題一字七書會展.。葉堯歷來替馬英九總統、蕭萬長副總统,江蘇南京總統府(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館長、美國、日本、歐洲友人等知名人士,刀奏刻製過不少方七書印章。
台灣許許多多書法家,有如黃友佳、賴宗煙、張再興。大陸有名書法家孟子洋、篆刻及書法家黃河,和國寶級畫家陳幼白,均有驚人的七書佳作。想看到七書展,只有到李石曾世界社紀念館,可以見到全豹。若非疫情影響,李石曾的家鄉,早就有七書了⋯⋯,用七書可以拉近世界距離。針對七書堂奧,葉堯敬述如上。
今天北京七書粥會會長孟子洋聞訊,也特地傳來書函如下附件申賀,為祝世界社成立120年社慶,以表達懷念這些為中國革命,做出貢献的先驅先賢們;並在兩人微信互通電話中,中華和諧粥文化民間非遺傳承人、陸炳文博士再次介紹了七書:所謂「七書」乃是在傳統的造字方法「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之外,由李石曾所構想的第七種方法。
當時所構想的所謂「七書」,乃將傳统的楷書字體中的部份筆劃省去,而用「漢語羅馬拼音字母」拼成的,此楷書字體的漢語拼音字取代,所形成的一種新字體;此種新字體在字型上,仍看出來與原來的楷書相似,但中間已隱藏有容易讀音的拼音了。夫如此,此種「七書」新字體,既有原字形,又有拼音字母在內,較諸原來的舊字體,不易讀音為容易且準確多了,有助於通用同時有利於推廣。
文末陸博士作題記:自清光緒丁未肇基,世界社倡導文明,歷經一百二十年薪火不熄。李石曾先生獨創「七書」,融中西文字之長,啟後世書法之新境,堪稱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瑰寶。擬於林口紀念館開展,七書重開啟傳薪有望,雅集粥會,共襄盛舉,謹誌一詩以頌,七言絕句有云:「七書堂奧啟新篇,社慶清歡百廿年。筆劃融聲傳世界,薪燈長照古今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