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形机器人的动作十分灵活,辨识度非常高。例如,人形机器人ROBOT•X,在机器的各活动关节配置有多达17个伺服器,具有17个自由度,特显灵活,更能完成诸如手臂后摆90度的高难度动作;它还配以设计优良的控制系统,通过自身智能编程软件便能自动地完成整套动作。又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发的人形机器人Nadine可以识别复杂手势并作出回应。
日、美、英、德、新等国都在研制人形机器人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进展。对人形机器人研发的探索最早要追溯到面世于1972年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世界上第一台人形机器人WABOT-1;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发了号称世界上第一台有类似人类感情的人形机器人COG;英国Engineered Arts公司在2021年研发出号称“世界最先进”的人形机器人Ameca。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的机器人技术就一直引领人形机器人领域。例如,大阪大学石黑浩史先生领导的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和Kokoro 公司在日本爱知县2005年世博会上展示了人形机器人Actroid;次年,Kokoro公司独自开发了新的人形机器人DER 2 android,其身体部分高165厘米,有47个可移动的接点,它不仅可以改变其表情,而且可以移动其手和脚并扭转其身体。
据估算,至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的市场空间可达万亿级别;然而,人形机器人历来售价不菲。例如,日本本田ASIMO的单台成本为200万美元;又如,美国波士顿动力Atlas的单台成本为250万美元。由于售价高昂,让人望而止步,这已成为商业化的“拦路虎”之一。高企的成本,令人形机器人“曲高和寡”;哪怕是特斯拉Tesla Bot,也面临这个棘手的问题,毕竟卖不出去的是产品,卖得出去才是商品。不过,特斯拉近日扬言,最快3年内量产价格不到2万美元。
国际知名学者周海中先生在1990年发表的经典文章《论机器人》中指出:“人形机器人是一种高度智能化的机器人,能表现出听、说、看、做等行为,并能感受到周围的环境和气氛;它具有逻辑推理、决策判断等功能,并具有‘人性’。这种高层次的机器人是对人类的立体模拟,使机器拟人化。”随着机器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未来人形机器人值得我们去关注,其发展更加值得我们去期待。
文/黄庆(作者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工学院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