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意粥神陸游誕辰900周年羽化成平等王815周年紀念詩
為了紀念陸氏先祖、愛國詩人、如意粥神、平等大王陸游(1125~1210)誕辰900周年、暨羽化成仙815周年,中華和諧粥文化民間非遺傳承人、文化人士雅集粥會掌鍋捏瓢人陸炳文博士,啜如意粥緬懷先祖近萬首詩詞裡,屢見「如意」一詞的出現,且多用來表達對世事不順遂,無奈中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嚮往。
說到詩與如意,歷來寫詩最多的人,清朝乾隆皇帝史載超過40000首,陸炳文只背誦下來10餘首,全是玉如意上之御題詩;眾所周知次多的陸游,傳說中也才10000首,後人如我竟會倒背如流100首左右,那一首《食粥》詩4句:「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晤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
這一首七言絕句,介紹了簡便易行的養生方法,那就是只要用吃粥,來達到長生的效果,如同神仙一般快樂。28個字完美銓釋了如意粥的實質益處,充分表達了對粥食的推崇和養生理念,認為食粥是延年益壽的最好方法,並以此嘲諷世人追求虛無的長生術,主張因“食粥致神仙”而樂活,就已如意贏得了「粥神」之美名;陸游的這首詩,將食粥養生理念推廣開來,也影響了後世對粥的營養價值、和保健功能的認知。
可見《食粥》一詩,語言文字淺顯,可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和養生智慧,體現了陸游注重如意生活細節、將經驗與哲思相結合的創作風格,同時反映了仕途屢遭貶謫之不如意,肇因力主抗金而受排擠,一生壯志難酬;加上婚姻橫遭拆散,為此一生鬱鬱寡歡,懷揣刻骨銘心的精神創痛;然而在“人生70古來稀”的古代,飽嘗人生風雨的他卻享年86歲,是我國古代詩壇上僅見的“詩翁壽星”。先祖養生奧妙何在?答案很簡單,只有兩個字:食粥。
縱觀陸游一生30000多日子,有根有據流傳下来9300多首詩,其中關於養生的詩,就如意自書多達300多首,詩中尚多處寫到,他食粥細節的情景。生病時作《病後晨興食粥戲書》,句云:「蝴蝶莊周安在哉,達人聊借作嘲詼。不知自此隨緣住,更把晨窗粥幾杯。」不忘將莊生夢蝶的人生意境,滲透在溫暖的喝粥情緒中,甚得食粥上佳意境。晚年在《薄粥》詩中有句,寫道:「薄粥枝梧未死身,饑腸且免轉車輪。」食粥支持著年邁的身軀,讓他免於受到饑寒,變得和粥須臾不離。
除了天天食粥甚是如意、“詩翁壽星”漸成粥神之外,陸游一生閱歷豐富,仕途上卻甚是坎坷,加以當時的社會環境,動盪不安,尤其政治情勢紛擾,時局不靖,常在詩中感嘆「不如意事常八九」,但也積極向上,尋找生活上的美好,並在字裡行間、詩情詞意當中,寄託對未來的無限希望;個人身處當今社會,面對情勢頗值借鑑。
多產詩人陸游的大量作品中,還特别針對「如意」吉祥意涵,表述上盡在對世事不順遂的感嘆,這不僅僅是他自我遭遇的不順心,也包括了大我社稷和社會的困境。儘管對現實感到失望,陸游並未完全消沉,仍然在用詞遣字中,表達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遐想,以及對王師北定中原的期望。
另對個人精神世界的追求,先祖也從未消沉甚至沉淪。陸游生前的詩作中,亦展現了對個人精神上的追逐,即使在屢遭困境中,依舊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尋找心靈的慰藉和寄托;此即「如意」的雙重性,在他生命中產生了作用,詩中的「如意」,既有對現實不如意的描寫,也有迎向美好生活的態度,這種雙重性「如意」觀,體現了他在複雜的社會現實中的、兼及複雜心境和積極心態。
先祖這樣複雜心境、和積極心態的活著,前見苦蹲多年祟州,中年主簿數載寧德,及至晚歲閒居紹興,他待過這三個地方,我都曾各去過兩回,懷想如意生活景象,對比生平詩句內涵,鮮活而且生動,詩興始終未減。在此試舉五例,用詩句以證之。其一、《寓嘆》的「細思如意處,惟有釣魚磯」:這一句表達了騷人墨客在世事紛擾中,唯一感到心安和如意的地方,就是垂釣等待魚兒上鉤的剎那,寄託了他對自由和神遊的嚮往。
其二、有句「自古世間如意少,天公寧肯為君私?」這一句則表達了對世事多艱,不如意事常有的無奈感慨。其三、詩句「不如意事常千萬,空想先鋒宿渭橋。」此句抒寫了作者在現實生活中,每每面臨的諸多不如意,只能在回憶中取得慰藉。其四、81歲感事抒懹:「年光拋擲雖加倍,生計蕭條愈不如。」對應上句,慶幸如意,「乾道之初結草廬,三朝六見紀元初。」
其五、秋懷10首之「身如行腳僧,放包即為家。家如道邊店,蕭然寄天涯。」如此的譬如,像安居樂業、安貧樂業也如意!總體而言,陸游詩中的「如意」,習慣以深情文字,複雜而多層次的,既為對現實的反映,也是對理想的追求,更包含了詩人對生命、生活上平等,對社稷、社會上不平的深層次思考。
或許諸天萬界眾神菩薩,尤其是上蒼之上的垂憐,思想起陸游曾在人世間,受到過不少不平等待遇;也許是老天爺為他打抱不平,陸游逝世後,中國神話中、乃至於道教,民間早相傳,農曆四月初八,係陸游成仙之日,玉皇大帝旋降神旨,冊封他為十殿閻王之一,並司掌阿鼻地獄,實即平等大王、亦即平等王陸。
陸博士追懷陸氏先祖、陸游誕辰900週年、羽化成仙815週年大日,並賦予「如意粥神」與、「平等大王」的雙重文化象徵意涵,他不僅僅係詩人,且為多產詩詞家,更是長壽詩翁,試作一首小詩,以應紀念主旨,結合陸游詩詞精神、時代使命、如意信仰、和諧粥文化之無限延伸。
《如意紀念陸游誕辰九百週年》:「九百年前詩筆雄,萬篇如意託蒼穹。江山不靖聲仍在,社稷難安夢未終。釣磯自得天心靜,鐵馬猶思北伐功。替世伸冤平等道,粥香今續大唐風。」拙作這一首折腰体(三聯與二聯平仄相同),詩句自我解析原委--
首聯:「九百年前詩筆雄,萬篇如意託蒼穹。」開宗明義標誌陸游誕辰九百年,稱其「詩筆雄」不僅因文采飛揚,更因氣節嶙峋。「萬篇如意」既指其詩中多有如意之詞,也象徵其最在意的一生,對理想生活的執著追尋。頷聯:「江山不靖聲仍在,社稷難安夢未終。」點出身處南宋時代,山河破碎,北地未復,國事如夢猶未圓。
頸聯:「釣磯自得天心靜,鐵馬猶思北伐功。」用《寓嘆》中「細思如意處,惟有釣魚磯」與其壯志未酬的「鐵馬金戈夢」對照,寫出如意與不如意之間,彼此的掙扎與超脫。尾聯:「替世伸冤平等道,粥香今續大唐風。」收束於「平等王」神格意象、與「如意粥神」之精神傳承,點出陸游雖說逝去,仍在民間與天道間,替天行道、化不如意成為如意,正合天意。
總而言之、統而言之,本文及附帶《如意紀念陸游誕辰九百週年》,作者藉著陸游內造詩詞的特質,窮其一生追求如意生活的情感,吾等後生小子有感於此,試作此七言律詩未是草,冀對當前時局抒懷,替天行道打抱不平,改不如意變為如意,用以記並祭粥神冥誕900周年、暨平等王陸仙逝815周年紀念。
適逢歷史上的今天,1926年7月9號,乃國民革命軍北伐的開始日,從廣東兵分三路,北伐軍正式誓師,目標是推翻北洋軍閥的分裂統治,實現自民國成立以來國家的完整統一,紀念詩出「鐵馬猶思北伐功」箇中意義,隱喻如意「江山不靖聲仍在」自不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