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賢于右任早歲在西安何以自題齋號名為"鴛鴦七志齋"?












粥賢于右任早歲在西安何以自題齋號名為"鴛鴦七志齋"?
75載之前的1948年6月8日,粥會名賢、一代書聖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當選行憲後第1屆監察院院長,再加上訓政時期的監察院長任期,前後擔任同一職務長達34年,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在任最久的五院院長。
選訂同一天的6月8日,西安于右任故居博物館、暨西安碑林博物館金石碑銘聯合特展推出第2階段展覽,展品中要以“鴛鴦七志齋藏石” 最有來頭、也最有看頭;從中看到了于右老、1929年7月所書“鴛鴦七志齋”,和他早歲題寫齋室、就叫做"鴛鴦七志齋",手筆5字名號其來有自!
今據西安于館特别推介:80多年前,于右任向西安碑林,捐赠了一批石刻文物,近日西安碑林博物館、與西安于右任故居博物館聯合舉辦的“金石碑銘拓片精品展”在于右任故居博物館開展。第2階段展品彙集了當年,于先生所捐碑石及碑拓藏品中的精品。其中“鴛鴦七志齋藏石”、“熹平石經·周易”殘石拓片、及于右任書“正氣歌”拓片,最受到書法愛好者喜歡。
每逢“七夕”等、象徵愛情的時間節慶點,西安碑林博物館第2、至第3展室過道連廊牆壁前,常有不少手持結婚證的情侶,在此拍照合影留念,因該區域牆壁上,鑲嵌有“鴛鴦七志齋藏石”。如今至寶改在西安于館陳展,由表演嘉賓華華導覽,更加引來年輕人參觀,而顯得大有看頭來頭!
另據西安碑林博物館文化產業科科長羅可成介紹:“鴛鴦七志齋藏石”是于右任先生,在民國期間搜集的漢至宋代石刻墓誌的總稱。于右任以其中7對夫妻的墓誌,起了一個美麗動聽的名字“鴛鴦七志齋”,作為自己的齋室名;該齋號位置就是現在的、西安于右任故居博物館所在地,該展於“國際博物館日”開展後,曾迎來參觀小高峰。
精於書法擅長草書的于右任酷愛金石,從民國初到20世紀30年代,他非常留心搜集洛陽地區、出土的北朝墓誌等珍貴碑刻,漸成規模,這便是上面提到的“鴛鴦七志齋藏石”。該藏石共計387石(包括墓誌蓋),多出於南北朝時期中國北方政治、文化中心的洛陽,墓誌主人多為宗室貴族,史料價值極高。
1935年平津受日軍威脅,于右任與時任陝西省主席的邵力子聯繫,願將這批藏石捐歸陝西公有。迨至翌(1936)年2月間,于先生委託楊虎城將軍派員,把存於北平的大部分碑石運至西安,其餘仍然分別存於南京、洛陽等地。
捐贈物品在當年4月,悉數安全運至西安,經楊虎城將軍之手,把這些名石碑轉贈給西安碑林。“鴛鴦七志齋藏石”捐歸陝西併入藏碑林,是民國時期陝西文物的重大收穫,填補了陝西碑刻在時代上的空白,是于右任對西安碑林、和陝西文物事業的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