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欄 > 名家專欄 > 陸炳文 > 正文

慈湖謁陵 七海親近過 陸炳文榮幸親炙過 鄭麗文無由殿後

2025-11-24 20:41 作者:陸炳文   來源:粥會   閱覽:




















































慈湖謁陵 七海親近過 陸炳文榮幸親炙過 鄭麗文無由殿後

中天電視、聯合報系、及網易新聞等,今(24)日上午領先其他各大媒體,分別在海峽兩岸傳出《1124鄭麗文赴慈湖頭寮謁陵》、《鄭麗文祭拜兩蔣》消息,等到此刻,大怏人心。

綜合外電報導,中國國民黨主席鄭麗文,於今前往桃園市大溪區慈湖、與頭寮陵寢謁陵,向中華民國蔣中正前總統、及蔣經國前總統獻花致敬。此行乃配合國民黨131週年黨慶活動。

鄭主席在謁陵時,首先推崇兩蔣的歷史貢獻,包括蔣中正領導對日抗戰勝利,以及蔣經國推動十大建設、發展高科技產業(護國神山)、促進民主轉型。同時,她批評執政的民進黨,是民主轉型的最大獲益者,卻也是破壞者,強調國民黨將是保衛台灣民主、和捍衛中華民國的重要政治力量。近期,鄭麗文因出席「1950年代白色恐怖秋祭追思慰靈大會」,向部分政治受難者(包括早年中共地下黨員)致祭致意,一度引發了黨內外的爭議與討論。她今日的慈湖謁陵行程,也被認為是在回應這些訾議紛擾,並再次宣示國民黨的路線與立場。

我們通常說謁陵的慈湖,泛指的是暫厝老蔣之慈湖、與鄰近暫厝小蔣之大溪陵寢。但國防部在今年4月間,公告修正兩蔣慈湖、大溪陵寢相關管理要點,以「營區」概括全域,將「謁靈」修改為「入營」,並刪除「陵寢」字樣。此一兩蔣文化園區位於桃園,而中央、和地方已歷經多次政黨輪替,固雖去政治化,已成多數人的共識,不過如此偏重政治思維,魯莽處理此一議題,依舊不妥,大感不解。

識者更加嚴厲批評,縱然對個別領導人不滿,也不能以偏概全,忘掉兩蔣對國家的貢獻;兩蔣都當過中華民國總統,竟被這樣不公平對待,當局純粹想抹滅歷史,打著轉型正義旗號,踐踏正義、行使獨裁。

今天鄭麗文祭拜兩蔣,是她111日就任國民黨主席後,第一次到慈湖謁陵,亦為慈湖陵寢易名慈湖營區、這7個月以來國民黨人頭一回到此謁陵,格外引人關注及兩岸國人重視。

台獨當局一向假借轉型正義之名,濫行綠色恐怖坐實不公不義之惡;鄭主席今日正氣凜然之舉,恰好是乘此發出公義之聲,揭開了賴皮拿英雄消費之偽,彰顯了她決心走上正義之途。義無反顧,無由殿後!

正義之師,師出有名。今天1124,值得紀念的國民黨成立131周年慶、慈湖觀光開放邁入第50個春秋,鄭麗文主席帶領本黨副主席、黨務主管、及桃園地方執政黨同志代表一行,專程前往慈湖與頭寮謁陵,參拜國民黨招牌兩蔣父子,名正言順,用意明顯。咸信,這是50年來謁陵,陣容最龐大的一次,總共將近150人,其中中央黨部一級單位主管20餘人陪祭,另有與祭者桃園市黨部代表120餘人,宣示效果,不言而喻。

蔣中正(18871031日~197545日)先生,50載之前與世長辭,原有的蔣公慈湖賓館、蔣先生生前休憩之處,頓時由行政院輔導會,責成所屬榮工處施作,把內部整修改成慈湖陵寢。1975416日,蔣公奉厝大典,於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行,中外人士2,800餘人參加,上午930分,在21響喪砲聲中啟靈,中央大員及外國特使等2,000餘人,執紼終點。

是日文武官員分別登車,護送靈車,至慈湖行館安厝,沿途恭行路祭之民眾,密密延綿,從三重交流道上一號國道(即今之中山高速公路,第一標台北中壢路段、中華工程聯合榮工處承包施工,也才完工通車不久),南崁交流道始下,改走省道和縣道;中午1250分,蔣公靈櫬專車安抵,暫厝慈湖賓館正廳,言明俟大陸光復後再行奉安。

陸炳文必須低聲高傲、卻高度低調地坦承說:先總裁蔣中正65年前,於台北中山堂召見摸頭,時下枱面上的政治人物,幾乎都還沒有冒出頭來,再麼就只有像縮了頭的烏龜一樣,至今不敢進到充滿浩然正氣隊伍,故無緣參與大典和移靈;這可算是83叟炳公,首度謁陵倍感榮幸,如今追思五味雜陳,直覺肩頭重擔猶在。

到後來我的第二、及三次慈湖謁陵,時在19843月、及19903月,為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七、及八次會議閉幕後,全體國大代表慈湖謁陵,陸炳文作為國大招待處科長、服務中心總幹事,基於職責所在,有幸陪同前往;昔時馳騁政壇上的英雄好漢、同行者百分之九十九已做古,滄海桑田,不勝唏嘘!

嗣後,我從國民黨中央社工會,過調經濟部國營事業中華工程,負責企業公關的秘書處長,再升至行政管理副總經理,透過交通部國道高速公路工程局局長方恩緒(幼女蔣方智怡,即蔣經國三子孝勇夫人)關係,而結識了慈湖陵寢管理處首任處長鄭敦浦將軍,從此展開之後17次的續緣開源之旅。

按說,緣結鄭處長文武兼修,長我15歲一名儒將,浙江省衢縣(今衢州市)人,當地別稱三衢,位於浙江西部、錢塘江源頭、浙皖閩贛四省邊際上,跟陸炳文原籍福建省古田縣,直綫距離相去不遠;夫人周淑儀出生地、廈門相距高雄市,幾乎同為150公里,地緣關係很不同一般,且同文同操閩南口音。

1946年在江蘇南京,鄭敦浦考上國府警衛總隊衛士;1949年蔣中正總統引退後,隨扈隨部隊同來臺灣。1956年在台北結婚,1963年搬進干城四村(士林官邸附近)住,那時候官拜中校,月薪新台幣1200元,夫人小他9歲,中央銀行上班,薪水亦少一點。鄭表現十分優異,當上座車侍衛官,同期升上校軍官。陸博士回憶往事。

迨至37年前,蔣經國(1910427日~1988113日)先生也走了,小蔣移靈此地比照老蔣辦理,靈櫬暫厝桃園大溪頭寮賓館,經國先生臨終也遺命:「以待來日光復大陸,再奉安於南京紫金山。」1998113日清晨,故總統經國奉厝處頭寮陵寢前,一群親近過的七海寓所退伍、侍警衛人員聯誼會成員,深深地三鞠躬,這樣的紀念活動,業已持續了十年。

「當年,長官對七海侍衛,有個嚴格的要求:『兩點一線』、除了營區,就是家庭。」日前李祖怡將軍,曾任座車侍衛官、前慈湖陵寢管理處副處長,主要工作分管頭寮營區,語之老友陸炳文,李陸二人亦有,幾十年的交情。

正因為有慈湖陵管處,鄭李兩位前處長支援,陸炳文得以持續同目前、改由國防部後備指揮部、桃園管理組取到良好連絡,近年前往慈湖照樣來去自如,其間,通報登記8次,自主申請、粥會組團、隨七海團各3次,晚近30年間(19932023),合計拜謁慈湖17次,再次感謝大家的配合、關注和協助。

如今,進入陵園追懷偉人,兼顧觀賞自然風光、歷史人文、與多元遊憩功能的綜合型觀光景點;兩蔣園區舉世無雙,習以湖光山色聞名,涵蓋了靜謐的慈湖、無比神秘的後慈湖、莊嚴的大溪陵寢和諧之旅,頗值得幸運的有緣人接踵而至,隨著榮幸親炙過者賞臨做見證!

附上《慈湖謁陵感賦》題記:歲在乙巳,十一月二十四日,正逢中國國民黨131週年黨慶,鄭麗文主席率中常委、黨務主管及桃園黨部同志,近百五十人赴慈湖、頭寮謁陵,於兩蔣陵域前致敬,端莊肅穆,義聲浩然。此行既是回應近半月外界指摘,是以宣示本黨正統史觀,更寓守護中華民國之使命。

陸炳文博士自六十餘年前,承蒙先總裁召見,及後任國大代表服務中心、涉政涉公職務,三度隨團陪祭,又以私誼續緣慈湖陵管處歷任長官,三十年間十七次謁陵,屢承舊雨新知接引,情牽山水,義繫斯人。今值鄭主席首度上任後之謁陵,感舊懷人,胸臆翻湧,爰成短章,以誌斯行。

七言絕句未是草曰:「慈湖松影護靈旌,義脈相承五十程。今日麗文承正統,炳公追憶倍分明。」作者按語:此詩以「慈湖松影」起興,象徵兩蔣陵域,半世紀來的風骨守護,也與鄭主席此次大陣仗,謁陵相互輝映。「義脈相承」既指國家歷史中脈絡的傳續,也寓含陸炳文博士六十多年來,親炙兩蔣與慈湖陵域的深厚因緣。第三句以筆致點出鄭麗文主席今日之行,不但回應外界訾議,更重申歷史與路線之正統;末句收束於「追憶」與「分明」,一為情感,一為歷史,是個人回望,也是時代銘記。

以下另依七海「兩點一線」之近史上掌故,化為和平寓意,以文人詩筆呈現,不涉宣傳立場,只以地理意象、交通比喻、與文化脈絡為寄託。《兩點一線有感》題記:昔年七海侍衛,訓練受教嚴格,生活行止皆以「兩點一線」為矩,意即往返營區與家庭,不得逾越。此規令看似拘束,實則寓含忠誠專一之志。

今觀兩岸情勢,以地理視之,北京與臺北間,本為海峽所隔的兩端,其實直線距離不過一水之遙;以人心視之,往來、理解、和解之路,有時亦如「兩點之間,直線最短」。

文末故取此一舊制,作為新喻:兩點一線,不單是生活的範圍,也象徵兩岸若能以最直接、最坦誠、最務實的方式,相向而行,奔赴一統,則走和平之道,亦或更為通達。爰作短章,以存其意。詩句有云:

「相牽兩點海中程,一線通心路自平。若使同源多會意,風和浪靜未為名。」按語:首句以「兩點」呼應昔日侍衛生活的規訓,也隱寓北京—臺北的兩端意象;次句以「一線通心」指出交流、理解的本質在於心路之通,而非僅是地理之近。

第三句強調文化同源、血脈同宗,在互相理解之時更能消弭隔閡;末句以「風和浪靜」象徵和平穩定的願景,點出「名」非目的,安定與和合才是人心所向。即根據:「兩點一線」之要求,以工作地與居家間為例,隠喻北京與臺北直綫距離最短,兩岸和平一統途徑必然最快。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