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高教論壇在玄奘大學重啟 年輕學生交流足資提升國家競爭力
台灣玄奘大學榮譽教授 陳偉之
海峽兩岸高等教育論壇時隔六年,11月26日在台灣玄奘大學舉行,期間受到新冠疫情等等因素影響,只能透過視訊交流,這回雙方與會人員實地會談,充斥難捨言語,令人唏噓!
根據會議資訊,目前在廣東就讀大專院校的台灣學生有兩千人多人,另有五百多位台灣教師在廣東高校任教。大陸所謂高校是台灣泛稱的大專院校,目前廣東境內有一百六十多所,有四十多萬學生就讀,升學率高達60%以上。
不同於海峽兩岸普遍呈現少子化現象,廣東人口持續增長,顯得一枝獨秀。這個情形可能跟廣東是大陸製造業重鎮,也是國際貿易據點有關。
與會廣東學者坦言,大陸經濟成長有著衰退現象,青年就業狀況不佳,但教育絕對是振衰起敝的關鍵,必須迎合時代的變遷,調整教學策略與方案,才能保證下一代國力增長。
廣東高校校名不乏「鋼鐵」、「化工」、「石油」…等等字樣,顯示的是高度「產學合作」取向,不似台灣大多稱呼技術學院、科技大學。這些高校都是基於發展廣東產業,為了培養所需專業人才而延伸設立的學校。
台灣一所剛成立的台鋼科技大學,根據該校研發長潘建亮的報告,也是基於培養台鋼集團旗下六十多所企業所需的人才。潘建亮說,台鋼科技大學是台灣後段學校,辦學的目標是讓學生擁有一技之長…。
其實,很多的台灣私立科技大學在過去幾十年內,例如明新科技大學,已經為新竹科技產業培養了眾多基礎人才,如今新竹科學園區幾家大廠,仍與鄰近科技大學合作,設立人才培育中心,儲備人力。
這次兩岸高教論壇,廣東來了三十多所高校的五十多位代表,分別就任職學校辦學的努力方向,提出交流報告;作者聽後,深刻覺得彼此的辦學理念與經驗,值得相互借鏡。
猶記得十多年前,台灣開放大陸高校學生來台進行短期交流,作者得有機會到大陸各省高校參與招生說明活動;許多大陸高校學生在民國99年分別來到玄奘大學,進行一個學期的短期學習;整個校園因此出現了巧妙變化。
期間作者任教的傳播學院,每年都有來自浙江傳媒大學的15位交流生,他們告知能夠爭取到台灣學習的名額,十分不易;因為僧多粥少,大家搶破頭。實際上,台灣各個大學普遍招生不足,可以容納更多大陸學生。
有一位剛回浙江傳媒大學的女生,由於過度懷念在玄奘大學學習的生活,居然在次學期又悄悄跑回台灣;她在樓梯間碰到作者、大聲喊叫院長;「你不是回大陸了嗎? 怎麼會在這裡? 」作者急忙問道!
那晚,作者請她到家中夜宿,在微風細雨中陪她逛了夜市、吃碗熱騰騰的紅豆湯圓。她顯得有些不安,似乎覺得承受不起招待。第二天,作者送她到桃園機場搭機返回大陸。
類似這位女生回到大陸高校後,念念不忘在台灣的學習與生活經歷,作者碰到了許多許多;所謂自古多情空遺恨,似乎就是他們心情的寫照。
民國108年兩岸學生短期學習交流中斷,作者應浙江傳媒大學邀請,帶領了6位學生,參加該校舉辦的兩岸學生就地攝影比賽。那是作者最後一次參與兩岸高校學生交流活動,卻孤獨的在杭州西湖邊上哀嘆!
那時一位曾經在玄奘大學短期學習的交流生,特地從工作的上海市趕來探視。她說,讀書多少年來,從來沒有感受到像台灣老師對學生的那種關愛,一切都只是冷冰冰,為了追求知識而拼命讀書。
當時在玄奘大學短期學習的大陸交流生,遍及大江南北許多高校;但是最特別的是一位山東高校的教授,問道有無機會到台灣短期任教,最後她不惜辭去任教高校的院長職務,爭取在玄奘大學任教了一個學期。
這次由廣東東莞台商育苗教育基金會,籌辦的兩岸高等教育論壇,今年已經舉辦第十九屆了;該會兼任東莞台商子弟學校董事長的企業家葉宏燈感慨:兩岸高教交流著實不易。
如今作者已經退休,在會場暗暗的一個角落,祝福海峽兩岸高教論壇今後都能長長久久…。
欄目主持:李威侃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