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 > 大陸 > 正文

7.《道德經》原文釋義和微小說及詩歌小結

2025-02-13 21:30 作者:杨建伟   來源:杨建伟   閱覽:
原文: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釋義:天長地久。天地為什麼能長且久呢?因為天地並不是自生的。「天」是一個大氣體,萬物均是天生的,天從不為自己生;「地」長養萬物,而從不為自己長。天恩生萬物,地威養萬物,天地不為自己生養萬物而存私,一切為了眾生幸福而奉獻,所以能長生。聖人能做到一切為了眾生的幸福去奉獻,忘我無欲無私地去為老百姓謀福利,把生與死置之度外,為億萬百姓做出榜樣,老百姓也會擁護、愛戴與保護他。雖然聖人身在世間時沒有絲毫私心雜念為自己存私,但他的豐功偉績也會名垂青史、萬古流芳,故能成其私。亂世間的政治家能做到以聖人的行為治國,世界也就和平了,眾生也能因此而得福。
7.天長地久之道

第一章:雲隱之村

在遙遠的華夏腹地,隱匿著一座名為雲隱的山村。這裡山巒疊嶂,溪流潺潺,村民們世代以耕作為生,過著與世無爭的田園生活。村中有一位智者,名曰老子軒,他鬚髮皆白,卻精神矍鑠,常于村口那棵老槐樹下,向村民們講述天地之道,傳授人生哲理。

老子軒膝下有一子,名喚子明。子明年少氣盛,心懷壯志,總夢想著能離開這偏僻山村,去外面的世界闖蕩一番,成就一番事業。每當子明提及此念,老子軒總是微笑不語,只是輕輕搖頭,似乎有著難以言說的深意。

第二章:旱災之困

一日,雲隱村突遭旱災,連月不雨,莊稼枯萎,村民們愁眉不展,生活陷入了困境。子明見狀,心急如焚,他找到父親,急切地說:「父親,我欲前往他鄉,尋求救濟之法,不能讓鄉親們再這樣受苦下去。」

老子軒望著遠方乾涸的土地,眼中閃過一絲深邃的光芒:「子明,天長地久,非一日之功。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乃因其不自生,故能長生。你欲救鄉親,必先明此理,方能尋得長久之計。」

子明不解其意,但見父親神色堅定,只得按下心頭急切,靜下心來聆聽父親的教誨。

第三章:天道之悟

老子軒緩緩道:「昔日,有聖人行事,總是將自身置於人後,卻因此得眾人推舉,身先士卒;他視外物如身外之物,不貪不戀,反而得以保全自身。這並非因他無私而無私,實則是因其順應天道,無為而治,最終成就了自己的私心——即保護眾生,使世界和諧。」

子明若有所思,但心中仍存疑惑。是夜,他獨自漫步至村後山林,月光如水,洒滿山間。突然,一汪清泉映入眼簾,清澈見底,週遭草木雖因旱災而枯黃,但這清泉卻依舊潺潺流動,滋養著一方土地。

一陣山風吹過,老子軒的聲音似乎隨風而來:「子明,你看這清泉,它不爭不搶,默默滋養萬物,正因其無私,方能長久。你欲救鄉親,亦當如此,順應天道,無為而為。」

第四章:救災之行

子明恍然大悟,他連夜返回村中,不再提及離鄉之事。他召集村民們,提出開渠引水,利用山中清泉灌溉田地的計畫。子明身先士卒,親自下田勞作,不顧炎炎烈日,汗水浸濕了衣衫。

村民們見子明如此堅定,紛紛效仿,大家齊心協力,揮汗如雨。終於,渠成水至,枯黃的莊稼重新煥發了生機。旱災過後,雲隱村不僅恢復了往日的繁榮,還因這次團結一致的經歷,變得更加團結和睦。

第五章:英雄之歸

子明因此成為了村中的英雄,受到了村民們的尊敬和愛戴。但他深知,這一切的榮耀都屬於大家,屬於那份順應天道、無私奉獻的精神。他找到父親,眼中閃爍著淚光:「父親,我明白了天長地久之道,不在於個人的輝煌,而在於眾人的和諧共生。」

老子軒欣慰地笑了,他輕撫子明的頭:「子明,你已悟得真諦。記住,真正的聖人,不是追求個人的長生不老,而是讓自己的精神、理念如天地一般,長存於世,惠及後人。」

第六章:傳承之路

從此,子明不再嚮往外界的繁華,他留在了雲隱村,繼承父親的衣缽,繼續向村民們傳授天地之道。他常常站在老槐樹下,講述著父親曾教給他的道理,讓這份天長地久的精神,在雲隱村代代相傳。



歲月流轉,雲隱村在子明的帶領下,愈發繁榮昌盛。村民們安居樂業,和諧共處,天長地久之道成為了他們心中的信仰和力量。而子明,也因其無私的奉獻和智慧的傳承,被後世尊稱為「雲隱智者」。
七律·天長地久頌

天長地久無涯際,地老天荒情未移。

天地恆常因不自,長生妙道此中奇。

聖人後身心先達,外物忘形意自怡。

非是無私成大業,只因無欲心無羈。

風雲變幻人間事,日月輪迴天地時。

萬物生生皆順應,道行天下有誰知。

清虛淡泊心如水,寧靜致遠志似石。

不慕浮華求本真,但憑德行傳千世。

江山如畫景常新,歲月如歌意未陳。

天地聖人同一笑,長生之道永傳薪。

修身養性心常靜,悟道求真意自深。

願得此生長久計,天地之間留美名。



作者簡介:楊建偉,福建師範大學福清分校文法學院副教授,福州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客座教授、海峽道教學院教授、北京民族醫藥文化研究促進會副秘書長、福清市臺聯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臺灣)華夏群英新聞總編室主任記者。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