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 > 大陸 > 正文

莫高窟藏經洞125周年紀念-從台北京華城案說起

2025-09-08 15:01 作者:黎家慶   來源:作者原創   閱覽:

這個標題有點嚇人,好像語不驚人死不休,似要揭發案情,抖出內幕。非也非也,非我原意,小弟就是平鋪直敘,實話實說而已。話說台灣媒體,近日的頭條新聞,就是台北的京華城案,柯文哲以7千萬台幣交保。而早在725日,渉及京華城案的威京集團主席沈慶京,也以1.8億元台幣交保。小弟一介草民教書匠,一生不懂政治,也不言政治,何來關心以上新聞?原來我在今年乙巳仲夏來到敦煌,竟與上述政治人物沈董有點關連?

沈董為了紀念其尊翁沈春池先生,特地以父之名,成立了文教基金會。號召要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拍攝了許多珍貴的紀錄片,並且出版了《我家的兩岸故事集》,有《疾行船》和《渡阡陌》兩本專書。小弟有幸,接受基金會李碧華顧問的邀稿,在中國時報發表了兩篇讀後心得相關文稿。也有機會到了基金會,為秘書長石靜文女士,拍攝刋出文稿的形象照片。而且相片也蒙中時採用,那次是我第一次擔任攝影工作,還好也沒有砸鍋。

 

有了這層淵源之後才知道,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深耕基層文化事業多年,不但功德無量,而且聲譽卓著。例如他們在2024年9月到2025年1月,有一個妙音曼舞---敦煌樂舞文化主題展。主辦單位除了沈春池文教基金會,還有宋慶齡基金會,敦煌研究院等等。另外聯合主辦的學校,還有台藝大,東華大學,和逢甲大學等等。而新北場次的展覽,就在台藝大的有章藝術博物館,講座的主題是,《敦煌與敦煌石窟藝術》。演講人是韓衛盟,他是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的副所長。花蓮場的展覽是在東華大學的藝術學院展廳,講座主題是《樂舞合璧,圖文縱橫---敦煌樂舞概述》,演講人是敦煌研究院的研究管員朱曉峰。最後是台中場,在逢甲大學的圖書館,講座主題是《敦煌文化融媒體傳播》,演講人是敦煌研究院的融媒體中心主任杜鵑。
 

以上多麼豐富精彩的專業講座,而居然只要在台灣就能夠,親自聆聽到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學者,細說敦煌種種秘辛。這也不是天方夜譚,而是真正拜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所賜,他們的善行義舉,橫跨兩岸,縮短了彼此的距離。因為小弟就住在新北板橋,鄰近台藝大,於是就近參與盛會。當天遇見了附近的大觀國小,也集體帶團來參觀,小朋友興致勃勃,我看到民族幼苗如此好學,熱切想要了解文化的瑰寶,當時其實深受感動,除了也想要帶自己的學生,來共襄盛舉之外,更起心動念當下就打了一個妄想,不知道何時可以踏上敦煌聖地,親臨一探莫高窟藏經洞?
 

沒想到半年之後,乙巳年居然就美夢成真,受到台灣傑青會馮國華博士的協助,參與了2025夢廻敦煌春雨青年團,真正得以從新北市的板橋,輾轉來到了敦煌的莫高窟。一切水到渠成,彷彿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內心無比期待又有念力加持,貴人馮博士相助,而且今年2025,探訪敦煌此其時也,剛好是莫高窟藏經洞發現的125周年紀念。藏經洞可說是敦煌文化鐵錚錚的證明,而且藏經洞的發展,也使得莫高窟,從一個默默無聞的沙漠山洞,一舉成為藝術聖地和旅遊勝地。
 

所謂的敦煌學一詞Dunhuangology,本來以地名為其命名的學派,儼然成形,並且隨之發展成為,一門世界性的顯學。這在大陸來說,也是絕無僅有的,而且首開風氣之先。敦煌以其為數眾多的文物寶藏,規模巨大的洞窟藝術,再來更重要的,最引人吸睛的,而且叫人一掬同情之浪的是,敦煌它坎坷多舛的命運,正就是以上種種,瞬間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力。誠如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所言,敦煌也是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一如此行的王導遊說了,藏經洞出土約七萬件文物,五萬件被盜賣,僅餘二萬件。而被偷盜的國寶,分佈在全世界四個國家,十一個博物館中。聞此說法不但令人心驚肉跳,血脈賁張,而且心痛心傷不已!這些國之珍寶的文化遺產不見了呀,這是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國難,和國殤啊!
 

別的細節不說,就舉兩個例子,一是中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先後兩次到敦煌,騙購的文獻總共有13300件。另一個是美國哈佛大學考古調查團的華爾納,1924他首到敦煌,藏經洞已經空無一物,他轉向莫高窟石窟。他用塗有黏著劑的膠布片,貼在石窟壁畫的表層,活生生用暴力拆除,強行剝離了唐代壁畫精品十餘幅。如果不是有幸如我到過現場,不敢相信那種粗糙暴行,他並不是整片作品取下,而是任意隨他高興揀選,任何其中精華的局部,簡單的說就是開個天窗,或是挖空一塊,然後留下兀自傷心的斷簡殘篇和滿地的傾倒頽圮...

 

心傷之餘,想起還好是在此行初到蘭州時,即受到蘭州城市學院師生的熱烈歡迎,他們也派出了多位優秀的同學,擔任地陪接待。由國際交流處的劉曉霞處長率領這群精英,堪稱是蘭州的門面,對我們照顧得無微不至。第一天就有校長韓高年教授,精采的專題演講,名為《絲綢之路:文明的交會與交融---張騫出使西域與絲綢之路的開拓》。而韓校長也有著作在台灣流通,由聯經出版社印行,也是台北當地的暢銷書呢!韓校長在演講之中,也提及西域的簡帛書法,之後小弟不揣簡陋,也自書行草贈送韓校長一篇,節錄毛爺爺的《沁園春.雪》,詞中有名言《江山如此多嬌》。承蒙韓校長不棄,說裝裱之後,可掛在校辦會議室內,讓兩岸同胞共賞同樂。
 

台灣春雨青年團夢廻敦煌一行,回台已有數日,仍然常和大陸友人,互通微信往返,例如蘭州城市學院國際交流處的劉曉霞處長,經常紙短情長,總是相約要多聚首。誠然如此,一生才來一次敦煌,哪能足夠?兩岸同胞只有常來常往,多來多往,才能愈走愈親,愈走愈近呀!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