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道德經》第十六章節原文釋義和微小說及詩歌感言
2025-02-22 21:38 作者:杨建伟 來源:杨建伟 閱覽:



在古老的村落邊緣,有一位名叫李靜的老者,他的一生仿佛是對《道德經》第十六章最生動的詮釋。
李靜年輕時,曾是村中最為活躍的青年,但歲月流轉,他漸漸發現,外界的喧囂與浮躁並不能給予他內心的安寧。於是,他選擇了一條不同尋常的道路——致虛極,守靜篤。他遠離塵囂,于山林間搭建了一間簡陋的小屋,每日靜坐冥想,觀察自然界的微妙變化,體會萬物並作之韻律。
春去秋來,花開花落,李靜的目光穿透了四季的更迭,看到了萬物生生不息、循環往復的本質。他說:「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每一片葉子落下,每一朵花凋零,都是回歸自然之根,那是生命最純粹的靜謐,也是復命的開始。
村民們起初不解,認為李靜是在虛度光陰。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開始注意到,每當村中遇到難題或災害,李靜總能以超乎常人的智慧提出解決方案,仿佛他能預見未來,洞悉萬物之常。這便是「知常曰明」。李靜深知,不瞭解自然與生命的常道,盲目行動只會帶來災禍;而懂得常道,便能從容應對,順應天命。
李靜的智慧與德行逐漸吸引了更多的人前來求教。他教導人們要「知常容」,即認識到萬物皆有其道,應包容差異,和諧共處。這份包容讓村莊變得和諧,鄰裡間少了爭執,多了互助與理解。正如「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當人心趨向公正,社會自然和諧,這便是天道所在。
歲月如梭,李靜的一生仿佛成了村中不朽的傳說。他雖已離世多年,但留下的精神卻如同「道乃久」,永遠照亮著後人前行的道路。村民們銘記他的教誨,即便面對生活的風雨,也能保持內心的平靜與堅韌,因為他們知道,「沒身不殆」,只要遵循天道,便能在任何困境中找到出路。
李靜的故事,就像那山間靜靜流淌的溪水,雖不起眼,卻滋養了一方土地,見證了「致虛極,守靜篤」的真諦,以及它如何引領著人們走向更加光明與和諧的未來。

致虛守靜心如水,萬物並作眼中窺。
芸芸眾生歸其根,靜謐深處命復回。
常道常知為明智,妄作凶險自招災。
容公王天道長久,身歿道存永不衰。

作者簡介:楊建偉,福建師範大學福清分校文法學院副教授,福州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客座教授、海峽道教學院教授、北京民族醫藥文化研究促進會副秘書長、福清市臺聯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臺灣)華夏群英新聞總編室主任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