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逝世590週年紀念如意家具展海峽華人南洋風閩粵情























鄭和逝世590週年紀念如意家具展海峽華人南洋風閩粵情
歷史上的今天、亦即2025年6月29號,是鄭和逝世580周年紀念日。按說,1435年6月29日、明宣德十年六月初四,鄭和(1371~1435)與世長辭,他本姓馬,小名三保,回族,雲南昆陽(今晉寧)人。明初入宮當太監,立過軍功,被賜姓鄭。他的情形,與後來的鄭森恰好相反,後者延平郡王,因1662年驅逐荷蘭人,成功收復臺灣,被賜國姓朱名成功,也叫鄭成功。
而三保太監鄭和,1405年(永樂三年)率官兵、水手共2.78萬人,乘寶船63艘,首通使西洋,兩年後返回。此後又6次下西洋,直至1433年,總共28年期間,經過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曾到達非洲東岸、紅海和麥加,成功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三保太監.七下西洋”,名垂后世,史無前例,宣揚國威,居功厥偉。
適值鄭和逝世590週年之際,久被認爲《瘋如意,如意風》、而有“如意大王”之譽,陸炳文博士特地辦理,今推出線上紀念〈如意家具展〉,顯示出海峽華人南洋風閩粵情。在此必要先作兩點聲明:其一、本次如意展僅限傢俱類,且為透過網路上線陳列,展品有限,期展無限,有別現場展覽於、有限度特定時空。其二、海峽華人中之海峽,指的馬六甲海峽,而非台灣海峽;展示南洋風閩粵情,則屬獨具閩粵特色的南洋傢俱,尤其含有如意元素。
當然,一定還會有人不理解其中關連,“三保太監.七下西洋”與“如意大王”之間的源流連接,換言之,粥會大家長連上文化人士雅集逐流求源,在陸炳文編印《明天的粥會:粥集在台五十周年紀念專輯》(2005年10月30日岀版),關於〈細語前塵:粥會大事述略〉單元,1955年7月條載文字,節錄探源結果如下:
「第一屆航海節慶祝會,狄膺(君武,臺北粥會倡復者,江蘇太倉人)猜想,鄭和下西洋前,在太倉港出口岸邊,埋鍋造飯的鍋大無比,倘能用來煮粥,就不愁僧多粥少,遂於臺北靜心樂園的、蘇松太同鄉聯誼會上,試行啜粥。」陸博士旋即按文索驥,上溯至江蘇太倉造船、福建長樂開洋處尋根,終於找到了線頭索引,盡在鄭和史跡陳列館,再圖循線赴大馬查證。
有幸在西馬粥友從旁協助下,《如意精華百品吉隆坡展》,2000年10月22日至11月12日,巡展到馬來西亞普緣佛教文物中心,旅居大馬僑界、僑社轟動一時;陸炳文一時之間,如獲至寶小娘惹,卻惹出了小確幸,原來自從航海家、鄭和遠涉渡重洋,將第一批中國人,帶至馬六甲算起,若干世紀以降,“峇峇娘惹”的人們自成一族,逐步成為馬來西亞西海岸特有、馬六甲獨一無二的習俗和文化。
所謂“峇峇娘惹”族群,乃古早華人移民、與當地人通婚,所生的混血後裔,也有只跟同族通婚,成了土生土長的海峡華人移民,均已融入馬來文化,而繁衍成長的族裔;男性叫峇峇(Baba),女性為娘惹(Nyonya),這是從華語「爸爸」、和「阿娘」稱呼,轉化來的馬來語諧音。應運而生的小娘惹、娘惹糕餅遠近馳名,乃至娘惹岀閣嫁妝、陪嫁準備南洋傢俱,很有特色,大受歡迎。
最近這27年以來,“如意大王”曾主辦過,共6個系列如意展,全球超過50場次,還特别針對如意傢俱,在佛光緣美術館臺北館,2000年12月31日~2001年1月28日,舉辦了一回《如意生活展》,數以百計展品中,食衣住行育樂用品,只要帶有如意裝飾,幾乎無不應有盡有。及至吉隆坡展便中,閒逛古物古董商場,竟然發現見所未見,別開生面南洋傢俱,喜岀望外,自不待言。
據深入瞭解到,當地的南洋傢俱,實即峇峇娘惹一族,結婚時購新居木屋、新添家具、傢俬的統稱,特別是成套的桌椅,包括八仙桌、太師椅(含茶几)、長條案等等,多半都會返回先祖最初,所來自中國的閩粵一帶訂造。這種家具多與眾不同,配合著建築縱深長的佈局,多是呈點到線鋪展開來,為了視覺上的圓融性,在廳堂兩側往往陳列太師椅、茶几、中間主人座放羅漢床、貴妃榻與圓桌等。
另與華美的木雕門窗,相互匹配的則是,南洋傢俱因為地利之便,與原材料所在地、和精加工之地都相距不遠,能夠較為方便的,將廣作粵式傢俱,運至東南亞一帶,用料既奢,工亦極精,木匠騰挪施展的技藝,也更細緻豐富。如此體現在南洋傢俱上,就是料子用的厚、雕刻面積寬廣深,磨工鑲嵌精細,再加上吸收了西式圓雕的技法,立體感也更強,頗有一種“中華巴洛克”的味道。
再者南洋家具,極愛精工木雕,無論是在房梁、櫃角、床頂,還是門扇、擺件、門墩、房檐、桌椅板凳的邊角,都是各式各樣的木雕裝飾,所用的題材,基本上全也是花卉、山石、仙鶴、枝葉等,和內地的磚雕不同,很少出現人物;且刻畫得很細,不似中原地帶的簡樸,而更多的偏向廣式的華貴。通稱南洋風、閩粵情式的,海峽華人居室,傢俱最大特色,就是漆器工、紅木料特製,凡桌子、茶几、椅子、矮櫈、半圓桌、四屏風等,都鑲嵌了螺鈿,更有加上如意,吉祥風韻俱足,最為討人喜愛。
陸炳文這回特有緣,在同一家古物市場,幸運遇見一批傢俱,內含五櫈、四椅、三几、二榻、一半圓桌,每件鑲嵌及掐絲,特別是如意造形,銀白色碎花交纒,點綴的密密麻麻,與底漆相映成趣,木構細微末節,處處留住風情,尤其重要節點,處處可見如意。因合博士心意,沒有討價還價,二話不說全包下,罕見的南洋家具組合、更稀缺的娘惹陪嫁品,存世大大小小的如意、裝滿了一中型貨櫃的、整套小娘惹之典型傢俱,就這樣空運台北如意齋。
審視祈福語吉祥如意之如意,是中國傳統的一種具象吉物,如意端頭,稱「如意頭」或「如意結」,多為心形、雲形,和靈芝相似。返台的如意家具,局部都具此共通特色,象徵了「吉祥如意」、「和合如意」、「順心如意」的圖紋,深感鄭和逝世590週年紀念,綫上展,如意家具的海峽華人南洋風、閩粵情,適逢其時,有目共睹。
陸炳文長久端詳下,時常在實木傢俱上,看到各不同類型的、精美鏤空透雕之如意,深淺雕花題材,主要則有雲朵、盤常、方勝等吉祥圖紋,美不勝收,置身其間,抽象心念,無相如意,油然而生,但願藉此,紀念鄭和,線上特展,南洋傢俱,分享大家,人人如意!上個世紀30年代時興,馬六甲地區一帶小娘惹,婚前早就為岀閣做準備,學習傳統人妻的女紅、和好廚藝而聞名遠近。
昔大馬眾粥友們又羅漢請觀音,大塊朵颐嚼食如意粥也很用心,今陸博士仰仗著,身懷絕技如意粥,稿賞馬來菜夾起來、舉重若輕如意筷,粥鍋內容豐富多樣,特點在於濃郁的、湯底和多種配料,例如雞肉、蝦皮、豬肉、海鮮、蔬菜和辛辣香料等,黃豆芽狀似如意頭,常見於其他粥品中,雖非娘惹粥的標準配料,但混搭起來更加如意可口,吃出南洋中華風味,另類舌尖上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