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用語言學的研究範圍由實踐的需要來決定,通常分為一般應用語言學和機器應用語言學。平常說的就是一般應用語言學,它的用途極為廣闊;按其應用領域,一般應用語言學可應用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語言教學。
這是傳統意義上的應用語言學。語言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計畫、有特定方法的教學活動,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編輯高質量的教材和參考書,研究切合實際的教學方法,一直是語言教學研究中的重大課題。除一般的語言教學外,還有為不同目的和不同對象服務的第二語言教學、雙語制教學、聾啞盲教學等;另外,還有二語習得,即母語習得之後的任何其他語言學習。
2.人工翻譯。
根據翻譯者翻譯時所採取的文化姿態,分為歸化翻譯和異化翻譯。歸化翻譯是指把在原語文化語境中自然適宜的成分翻譯成為在譯入語言文化語境中自然適宜的成分,使得譯入讀者能夠立即理解,即意譯。而異化翻譯是直接按照原語文化語境的適宜性翻譯,即直譯。形意關係的理想狀態是相得益彰的,至於如何處理好意義的傳達和形式的轉換,有很多問題要探討。
3.辭書編纂。
辭書編纂的具體工作及其過程,包括辭書設計、編纂體例的確定,詞條的編寫、編輯以及排版、印刷、裝幀等階段。編纂工作非常重要,值得一提的是,詞彙是語言中變化最快的部分,新詞新義不斷湧現。及時、準確地把這些新詞新義固定在詞典中,指導人們如何運用,這是辭書對語言規範化最有效的影響,也是時俱進的品格。
4.標準語創建。
建立通用於各方言區的標準語是很重要的,一般應用語言學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選好這種標準語的基礎方言和標準音。為無文字的語言創製文字時,基礎方言和標準音更是重要的依據。創建方言區的標準語並不是要人為地消滅方言,主要是為了消除方言隔閡,以利社會交際,與人們使用傳承方言並不矛盾。
除上面這些應用研究課題外,一般應用語言學還涉及言語矯正、舞臺語言研究、制定速記系統、建立國際輔助語等。其中言語矯正已用於失語症的康復和處理髮育性言語障礙的技術和方法;它目前已成為由言語治療人員和語言工作者對各類言語障礙者進行治療或矯治的一門交叉學科。
我國的一般應用語言學是由語言學家桂詩春先生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從國外引進的。作為該學科在國內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他在1988年出版了《應用語言學》一書,該書已成為語言學專業必讀的教科書;同時他在廣東率先開展標準化考試試驗,為我國考試研究科學化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當代教育家周儀榮先生曾經在學術講座《語言的魅力》里說過:「應用學科,重在應用;應用語言學也不例外,它必須運用有關的知識來解決和探討與語言相關的問題。」可以說,應用語言學不僅是解決語言問題之道,而且是探討語言問題之道。
文/楊定武(作者單位:澳門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