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欄 > 名家專欄 > 陸炳文 >

七書是執筆齊天如劃有字天書又係擲筆落地融音有聲地書

2025-09-20 11:50    作者:陸炳文   來源:粥會   VIEW:





































































七書是執筆齊天如劃有字天書又係擲筆落地融音有聲地書

 

今天“919”世界社120年社慶、紀念日辦理〈世界社成立120年賞核茶粥雅集〉系列活動中,一段由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戱劇學系/研究所學生表演之《七書是天書還是地書?》形象舞劇,指導老師朱明月教授在演繹劇情時,首先給出了簡明答案:「七書,既是執筆齊天如劃有字天書,又係擲筆落地融音有聲地書」,中肯說明了七書精義。

曾在上海粥會名賢梅蘭芳大師入室弟子張君秋大師門下受業、張大師百年誕辰紀念臺北戲棚專場演出者、全球粥會戲曲推廣委員會主委、明月京劇班創辦人朱教授,還自己現身說法帶頭,献唱了一齣梅派經典之作、《太真外傳·楊玉環在殿前深深拜定》選段,唱詞收尾那句「在那支磯石上,今日裡借與奴身,叩罷頭將身起清光瀉影,{二簧摇板}叫官人將金盆捧到庭心。」安排捧到臺上交給她的,依然是一枝地書健身筆,由海峡兩岸知名地書專家、林金豐理事長(漢字書藝文化學會)親自遞交,寓意天天學寫好漢字天書,也有益健康過高品質生活!

在場督陣的世界社中華同志會總召集人陸炳文博士,更以七言絕句詩中一句、「筆劃融聲傳世界」,點評指出「七書」者,既係有筆劃有字天書,同為有融音有聲地書;這也是我的心得,正好回應行動劇/七書是天書、執筆齊天,如劃有字天書;又係地書、擲筆落地,融音有聲地書!今在李石曾世界社紀念館,陸炳文當眾向記者表述如上。

花蓮詩友王鼎之詞長,頃《步陸教授韻而和 詠李石曾館首展》詩,有句:「深掘六書增一篇,李師聲譽照松年。宏吾國粹無餘力,共與茶粥期壽延。」陸炳文《頌世界社成立120年慶》原玉:「七書堂奧啟新篇,社慶清歡百廿年。筆劃融聲傳世界,薪燈長照古今延。」臺北文友蘇慶豐主任,亦《遵炳文兄囑步韻和詩》,句曰:「六書漢字未完篇,石老加一半百年。文化由來無劃界,拼音合體更周延。」

全球粥會執行長沈致中,也《次韻陸總會長頌世界社成立120年慶》,詩云:創社巴黎入史篇,中流屹立已經年。七書解構形音義,志繼先賢國祚延。」

出席今日〈世界社成立120年紀念賞核茶粥雅集〉特邀嘉賓,根據司儀依序介紹,除了陸炳文博士(中華和諧粥文化民間非遺傳承人,全球粥會總會長,吉林建築大學書法學院客座教授),朱明月教授(台灣文化藝術界聯合會理事主席),林金豐理事長(漢書藝文化館館長)之外,尚且有李鐵倉中將(中華將軍教授書畫院研究員長),劉伯理(李石曾之曾外孫、李愛蓮之子),吳宇凡博士(淡江大學專門研究李石曾之學者),林慧怜理事長(中國澹寧書法學會),楊伯原博士(專攻地球科學、大氣物理學者),丁志元理事長(中華武學會),吳榮坤副理事長(中華收藏家學會),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戱劇研究所的陳妍希、杜瑞慈、劉昀儒、陳嘉熙同學等,全臺文化藝術教育界人士參與盛會,共36名文化圈代表,同堂共品一鍋和諧粥。

今日盛大的茶粥雅集,由粥會大家長陸炳文、全球粥會監事長朱明月共同發起,商請北京七書粥會名譽會長、李石曾世界社紀念館館長、世界社中華同志會副總召集人葉堯主持,陶俐安任司儀,中華粥會和諧國樂團團長吳武行,帶領許秀瑩、陶俐安、賴尚甫等,合奏並領唱《粥會會歌》,而成為本次紀念活動的序曲。

本次紀念活動揭開序幕,先請葉主持人致詞時,針對師生現場的表演,觀後同感讚賞亦直誇:劃時代的漢字飛越,外文通用具世界性,加上中國文字通天本領,而成周遊世界的一套天書,使得原本「無字天書」的意思是,指上天或神仙所賜予的書,比喻非常難懂、看不懂的文字,立即搖身一變,七書一下子竟變成了,筆劃深刻的有字天書;不但如此有字,又讓中國字發音與世界同步,實實在在把七書的落筆寫法,落回到中華大地融音、也就是地書上,《七書是天書還是地書?》一劇,真實活潑生動地描述了,李石老的中國國際文字。

在〈世界社成立120年紀念賞核茶粥雅集〉中,舞劇《七書是天書還是地書?》所展現的,加強了對上述觀點之論述,不僅是一場戱劇舞曲的藝術表演,更是文化哲思的具體演繹。所謂「七書」,兼具天書與地書之義:其一、筆劃有字,承襲中華文字悠久的形體之美,乃通天之書,象徵文字與天道契合,寓有超越時空的普遍性;其二、融音有聲,使中國字發音與世界語音互通,乃落地之書,立足人間,與萬國交流。

由此觀之,「七書」不再是「無字天書」的高深難解,而是化為可學、可用、可傳的文明載體。陸炳文博士所謂「筆劃融聲傳世界」,恰好點出七書的雙重價值:既能上通天道,展現文字的神聖性,又能下接地氣,落實於人類社會的交往與共鳴。朱明月教授的劇場詮釋,讓這種抽象理念化為形象,證明李石曾老所創「中國國際文字」,確是一種跨越天地、融會中西的智慧結晶。七書既是天書,也是地書,正因如此,方能成為「世界之書」。

對於不少書法愛好者,似乎都會誤以為七書,乃在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之後,加上甲骨金文而成;實際上並非這樣,李石曾所謂七書,是在傳統的創造文字方法「六書」,亦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之外,獨自所構想岀來的第七種造字法、「七書」始生於上個世紀之中後期;前者指的是書寫字體稱書體,後者則屬於造字方法即字法。

為免以訛傳訛,字法書體混淆,陸炳文挺身出,藉正「七書」視聽,於今延用同韻,再作七言絕句,詩題《七書正論》,得未是草四句,當場即興吟誦:「六法成章非一篇,石師另闢續流年。筆聲融會通天下,文字生新跨界延。」雅集茶余粥後,秉公雅興不減,再補上两首不同角度的和詩,依舊是同題押韻,而不重複意境,這樣就成「雙和」/步韻和詩《七書正論》:「六藝傳薪開後學,七書添彩續斯年。心源化運通今古,墨海揚波字自鮮。」和詩二《七書正論》:「六書古訓留遺範,七法新裁接後緣。筆墨相參開大道,文章一脈貫千川。」別岀新裁的「草詩+雙和詩」,自忖前一首較偏重「承續與創新的道貫」,另一首尤其在強調「傳統與未來的貫通」。

活動一開始,貴賓講話中,粥會大家長,就有備而來,向李石曾世界社紀念館,捐贈珍藏36件七書斗方,提供常設會展傳承需要,博得座眾報以熱烈掌聲,總長也樂得給自己鼓掌。

雅集自由交流、及現場揮毫時,李中將筆會一結束,送一幅字給陳妍希,寫的最後那一直豎,特別拉長,代表看到舞者行動劇,表演中握著地書,筆桿揮舞,抓住自己青春的尾巴,「舞動青春」永駐的姿態,下腰一氣呵成,身段柔軟,綫條相當悠雅漂亮,有所感之書法作品,陳同學收下此禮,喜不自勝,而當面道謝再三。

末了之餘興節目也很精彩,朱教授在吳團長邀請並伴奏下,又帶動唱若干名曲助興而圓滿。事後陶司儀還致電朱明月監事長,表示「雅集幸有您的精彩表演,為小院添彩増光,期待再次聚會。」丁理事長,亦向陸炳文致意稱「感謝陸總會長的邀請、與招待。」吳副理事長,旋即來電申述「陸會長幸會,多次台下聆聽您,深入淺出的演講風采,今日紀念石曾先師、世界社成立120年、及七書會館重興,晚宴得與您同席,真是幸會。」葉副總召,更是用萊茵私聊陸博士,特此强調「再次謝謝,您的優良領導,大家共同努力。」

全球粥會榮譽總會長鄧聲斌,日前也就本次活動圓滿回應:隆重紀念世界社成立120周年,並為創社先賢李石曾首創“七書”舉辦展覽,意義重大,流芳百世!他首創的七書,既是無字天書,又是有聲地書,誠乃天地人和之書!活動熱烈而隆重,既有書畫展示,又有歌舞演出,異彩紛呈,扣人心弦。特別是有幸再次看到,李鐵倉中將的尊容,他還是那麼溫文爾雅,氣度不凡,堪稱儒將風範!至於陸總長受贈聯句:「炳曜八旬通瀚海,文光萬丈仰粥賢。」此聯意蘊深厚,氣勢磅礴,且是一嵌名「炳文」聯,書法頗有創意,涵蘊尤深,立意甚高。


  • 責編:
0

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