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權力重新洗牌 * 趙傑昇(文字工作者)

國民黨權力重新洗牌 * 趙傑昇(文字工作者)
--鄭麗文勝出所揭示的路線轉折與世代震盪
2025年國民黨主席選舉結果出爐,鄭麗文以超過三萬票大幅領先郝龍斌和羅智強,成為國民黨史上首位以強硬戰鬥形象突圍的女性黨主席。這場選舉不僅是票數高低之爭,更是國民黨內部結構、世代交替與政治路線的一次劇烈重組,呈現出基層意識已與傳統權貴派系徹底分歧,標誌著國民黨的「戰力需求」正式超越「資歷與輩分」成為新的主流價值。
一、鄭麗文勝出的三大核心條件
第一,形象符合時代焦慮。面對民進黨長期執政以及民眾黨的民意分流,國民黨基層亟需一位能夠「對抗民進黨、搶回話語權」的強勢領袖。鄭麗文以犀利的辯論口條、媒體戰力與「敢戰敢言」的風格,打破國民黨向來偏向溫和策略的形象,滿足了基層對戰鬥型領袖的心理渴望。
第二,黃復興系統的強大選票支撐。鄭麗文的父親出身軍校,她與軍系背景具有天然連結,讓她在黨內最具動員力的黃復興系統中取得壓倒性支持。軍系票源向來決定國民黨黨主席選舉成敗,鄭麗文成功奪下這個鐵票區,形成勝選基礎。
第三,負面攻擊反成助力。選戰期間,外界對鄭麗文提出包括「未繳黨費」、「中共網軍介入」等質疑,但這些攻擊未削弱其聲勢,反而激發支持者的防衛心理與凝聚力,形成「越被打壓越是戰將」的輿情效應,轉化為投票動能。
二、郝龍斌與羅智強敗選的深層原因
郝龍斌的失利並非單純因競選策略不佳,而是其象徵的「舊藍權貴結構」已不再被基層接受。他長期退出政壇,已呈現政治老化狀態。尤其趙少康公開介入選戰、使用中廣與電視節目為其造勢,反而引發黨員對「媒體權力干預黨務」的反感,讓郝成為既得利益延續的代表,失去改革正當性。
羅智強雖擁有戰力與立院曝光度,但在主席辯論中未能展現大局觀,論述過於情緒化。其刻意轉向花蓮震災議題,試圖建立道德高度,卻模糊了黨主席應有的政治主軸,被認為缺乏「領導整個國民黨的高度與戰略」。此外,他的支持群體分散在「網路青年」與「戰鬥藍」之間,無法形成一股集中火力。
三、國民黨的內部權力版圖正在改寫
此次選舉標誌著國民黨內部路線的大幅轉彎。黨員不再接受溫和妥協的溝通政治,而是要求具備攻勢動能與媒體存在感的新型領袖。鄭麗文的勝出顯示兩個現象:
• 黨的重心向「高戰鬥力、非主流菁英」移動。
• 黃復興系統與藍營深層國安光譜重新掌權。
國民黨等於選擇了一條更為尖銳、對抗式的發展模式,未來的兩岸論述、選戰策略,將更加對外強硬、對內收攏核心。
四、趙少康的政治影響力遭遇實質挑戰
趙少康原期待藉由媒體力量影響黨主席選舉,但結果顯示,媒體話語權已無法決定黨內選票流向。基層黨員反感「上對下」的指導口氣,趙的公開挺郝行為,被解讀為企圖控制黨機器,結果引發反作用力。這場選舉的真正政治意義之一,即是「趙少康媒體霸權式影響力的衰退」。
五、未來政治情勢的推演與挑戰
鄭麗文勝選後,國民黨將面臨三大變局:
1. 兩岸定位壓力增強
她過去傾向統派言論,未來如何在維持基層情感、又不被貼上「親中標籤」?這將成為她的最大考驗。
2. 內部派系整合困難
郝、羅都代表不同勢力,未來是否願意服從新主席?如果無法整合,國民黨可能出現「表面團結、暗中鬥爭」的局面。
3. 2026縣市長與2028總統選舉布局
鄭麗文是否代表國民黨主導2028年總統提名,或推出新戰將?這將決定黨的未來命運。
六、結語:這不只是一次選舉,而是國民黨命運的分岔點
鄭麗文的勝出,象徵國民黨基層已向傳統菁英體系發出不信任票,選擇以「戰力」取代「資歷」,以「黃復興系統」取代「主流派系」,這場選舉是一場意識形態與政治風格的革命。未來她能否扭轉國民黨長期弱勢局面,將取決於她能否真正整合派系、重新凝聚民心,並提出一條清楚且可行的國家願景路線。這不只是一位主席的勝利,而是國民黨是否能迎來重生契機的起點。
[編按]
四十多天前郝家軍歸隊集結 到退縮為郝家班終成好孤單
國民黨主席選舉,18日結果揭曉。前立委鄭麗文,以6萬5122票,以50.15%的得票率,當選了黨主席。台北市前市長郝龍斌,則以4萬6551票,35.85%得票率,大栽跟頭而敗下陣來;包括郝在內落選5人,得票數總和都少於鄭,雖然没有跌破一堆人眼鏡,卻讓大票退役將領跌一跤。
爭取「軍系」青睞,9月3日,國民黨主席候選人郝龍斌,在前陸軍總司令黃幸強等人的號召下,與超過40位退役軍官合體,其中8位上將,12位中將,19位少將。
署名的39位退將名單如下:黃幸強(陸軍二級上將、前陸軍總司令)、陳廷寵(陸軍二級上將、前陸軍總司令)、周仲南(陸軍二級上將、前台灣警備總司令)、費鴻波(海軍二級上將、參謀本部副總參謀長)、高華柱(陸軍二級上將、前國安會秘書長)、李翔宙(陸軍二級上將、前國安局長)、苗永慶(海軍二級上將、前海軍司令)、沈國楨(空軍二級上將、前空軍司令)、吳其樑(陸軍中將、前海巡部副司令)、帥化民(陸軍中將、前立委)、葛光越(空軍中將、前外交官)、于茂生(陸軍中將、前政戰學校校長)、張人俊(陸軍中將、前警備總部政戰部主任)、胡筑生(陸軍中將、前中正預校校長)、劉湘濱(陸軍中將、前國安會秘書處長)、黃雲生(陸軍中將、前八軍團副司令官)、吳斯懷(陸軍中將、前立委)、張延廷(空軍中將、前空軍副司令)、陳筑藩(陸軍中將、前憲兵司令部副司令)、何世同(陸軍少將、前特戰中心指揮官)、陳興國(陸軍中將、前總政治作戰局副局長)、張榮中(陸軍中將、前金防部副指揮官)、馮滇生(陸軍中將、前軍情局長)、鄧先揮(陸軍少將、前防衛部參謀長)、辜世奇(陸軍少將、前機械化師師長)、何江海(陸軍少將)、黃指恩(陸軍少將、前陸軍航特部副指揮官)、唐國麟(陸軍少將、前國安局總務處處長)、吳慕慶(陸軍少將、前聯勤總部通用後勤執行長)、蔡崇溪(陸軍少將)、張蘭橙(陸軍少將)、王少谷(陸軍少將、前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督察)、譚光華(陸軍少將)、安家鈺(陸軍中將、前陸軍副總司令)、孔繁亞(陸軍少將、前北市公訓處處長)、陳雲梯(陸軍少將、前聯勤司令部補給署署長)等。
郝陣營曾經一度被看好,還找了不少前行政院長、前部會首長、郝市府團隊、各級民意代表、中北部地方首長等,重量級官員出來站隊挺好事多,聲勢相當浩大,卻未能吸引支持者,助力登上黨主席寶座。金交椅坐不上去,箇中原因很簡單,他們早就是單飛孤鳥,根本不知道選票在那裡!
更何況是,有將無兵,有勇無謀,群龍無首,單兵作戰,焉能不敗?反觀俠女,將士用命,系統會戰,爭取戰利,鞏固基層,大有斬獲!
回頭看一個多月前,郝家大軍歸隊集結,到頭退縮為郝家班,終成敗家子好孤單;登記時陪同人員浩浩蕩蕩,開記者會又星光閃耀會場,之後虛張聲勢吹噓不打草,承認敗選可就是獨夫一人。
識者咸以為,初時很有幸,陣仗是很強,排場也很大,最後小黃了;淪為形單影隻,怪罪眾豬隊友,越幫越忙,且幫倒忙,令人惋惜,不勝唏噓!
國民黨主席選舉塵埃落定,鄭麗文以過半得票率當選黨主席,擊敗台北市前市長郝龍斌,成為本次選戰最大贏家。郝龍斌雖一度聲勢浩大,集結八大將、十二中將、十九少將等,共召集四十多位退役將校,號稱「郝家軍」盛勢歸隊,氣勢如虹。
但最終仍以絕對劣勢得票慘敗,叫人錯愕。分析其肇因,乃「有將無兵、有勢無票」,高層雖多,基層乏力,缺乏與選民的實質連結。郝陣營誤判形勢,只顧排場與虛招,忽略基層民意、與黨內世代變化。
再來審視五號復興女俠鄭麗文,深耕黨內年輕與中生代支持,策略明確、組織嚴密,終以穩定節奏贏得了勝利。
四十多天前浩浩蕩蕩的「郝家軍」,最終退縮為「郝家班」,淪為孤軍獨戰。從盛極一時,到敗走收場,成了中國國民黨史一段政治寓言:靠關係與排場的舊式打選戰方法,已難撼動新世代的主流民意潮流,尤其得不到打倒台獨勢力巨浪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