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社120年社慶9.19與發起人張靜江148周年誕辰同日
「中華預備軍官聯誼會副會長張同科學長,近日內將代表前往北京從事文化藝術交流活動,行前的今天下午,特地約集咖啡聚會,送行並致送常銷書《十方如意:星雲大師十方行誼與我卅載佛光緣》(陸炳文著,時報出版印行,出版日期2022年1月18日)兩册,其中之一請代為轉贈大陸友人結緣。」預官會會長陸炳文博士今(24)日稱。
《十方如意》書裡主人翁星雲法師,曾自我調侃指岀:我出生地在江蘇揚州的仙女廟鎮,離揚州城9公里;據說1927年8月19日,我出生那時候,正是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和國民黨蔣介石北伐軍,雙方軍隊對陣我們家鄉大會戰,母親便對我說:「外面在殺人,你出生了。」記得我還回應母親:「我會不會是被殺的人,死後來投胎轉世的?」
而稍早與佛光山星雲大師結下佛緣、忘年之交40多載的佛光人、在家居士陸博士,1943年2月5日出生日期,也正值《十方如意:星雲大師十方行誼與我卅載佛光緣》印行前去高雄本山專謁,被慈容法師安排大師惠賜「六時吉祥」法書,新書發表會圓滿在台北道場,殊勝舉行一周年之後的2023年2月5日,天註定大師圓寂的同一個日子、2月5號適為作者陸博士呱呱墜地80周歲,或許這也是另類提早報到的忘年投胎轉世!
陸炳文今作[題記],本會張同科副會長,即將遠赴北京文化藝術交流。行前雅集,贈書《十方如意》以結善緣。書中緬懷星雲大師法語因緣,亦見作者、我與大師忘年交誼40餘載,出生月日巧合,恍若宿世相投。因感此中殊勝佛緣,聊賦一絕,以誌送別。《詩帖送別同科老棣上京 如意贈書善待別人感賦》:「佛緣一脈結人間,書贈同科遠赴燕。八十春秋悲喜處,如來化影度塵緣。」
陸博士今日早起,收到國立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教授兼藝術學院廖慶華院長,例用萊茵LINE問候:陸總會長早安,附上短文【秋分】,星雲法師:「年年不忘春耕,自然能夠秋收;時時不離助人,自然能得人助。」人生大部分是自己行為的反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胡適先生說:「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我們做好事,不是為了得好報,但是好報還是會回我們身上。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廖慶華)
有感於「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廖院長句,頗為熟悉,原來《星雲大師點智慧》系列,過去每天在《新明日报》刊登,2019年5月20日用句,就是「人無完人,對人寬容就是對己寬容;善待別人,其實就是善待自己。」由此可見,人同此心,善待別人,心同此理。粥會名賢、世界社發起人之一的張靜江、與蔣介石二人手足之情,彼此之間如何對待,正應驗了這句老話、「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9月19日由陸炳文倡議並主導的、〈世界社成立120年紀念賞核茶粥雅集〉在台約集,預官會副會長張同科請假未到,中華收藏家學會副理事長吳榮坤等,36位粥友文友應邀到場;過後吳副理事長還提供了,他所珍藏的乙幅《張靜江(人傑)紙本彩墨山水立軸》逸品圖文檔案,分享給陸博士雅賞,同時附帶外媒報導,披露蔣介石早年,曾給張靜江寫過一封信,信中說「自遇恩公,中正猶如枯木逢春……栽培之情,猶如草木仰之泰山……。」寥寥數語,道出蔣介石曾對張靜江的感恩之深、和推崇之高。
該報導中話說從頭:「1916年,陳其美偕蔣介石潛回上海,進行反袁世凱的革命活動。早在4年前,張靜江就與蔣介石一見如故。在此期間,張靜江和陳其美、蔣介石、戴季陶八拜成交,成了拜把兄弟。1923年,孫中山決定籌建黃埔軍校,準備任命黨內老資格的程潛為校長,讓蔣介石和李濟深當副校長。(閱讀引註:報導中程潛有誤,應為許崇智才對) 張靜江聽說後,特地從上海南下廣州,親自找到了孫中山,力薦蔣介石為黃埔軍校校長。
「1926年1月,國民黨二屆一中全會在廣州召開,蔣介石當選為中央常務委員,名列榜首。經蔣介石事先提名,張靜江當上了中央監委常務委員。接著,在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上,經蔣介石力薦,張靜江成為黨內的"第一號人物"、代理國民黨中常委"主席"半年左右,"自動辭職","衣錦還鄉",出任浙江省政府主席。」
經陸炳文多方查證,事情原委並不單純,人不可偏聽而誤信,凡事必須追根究底,事件要溯到更早期,始見真章及其全豹:沒有李石曾偕張靜江隨行,同船渡歐陸途邂逅孫中山在先,就沒有後來張靜江出建議,孫中山改任蔣介石長黃埔軍校。時在1900年,張靜江赴北京,透過李鴻藻之子李石曾的協助,成為駐法公使孫寶琦的參贊,一同前往法國,並在當地拓展家族貿易,初識孫中山、吳稚暉、蔡元培等人,並資助渠等在歐洲的活動。
根據劉峙所寫《我的回憶》說法:起初孫中山先生想要粵軍總司令許崇智,兼陸軍軍官學校校長,負責籌備,但許崇智力不從心,一切委之於上校參謀陳翰譽,陳是我們保定的同期同學,目空一切,驕縱自私,處事多失公平,致為各方不滿。蔣公介石原為粵軍總司令部的參謀長,被調到大本營代理李烈鈞的參謀長職務,後奉派到蘇聯考察軍事,回國後奉孫中山先生之命,任黃埔軍官學校校長。
依照李敖著作《蔣介石評傳》書中指出:黃埔軍校的首任校長人選,孫中山原定是許崇智,而蔣介石得到此位,又與被派往蘇聯考察有關。派團赴蘇考察,並就蘇聯援助中國革命問題進行磋商,是由第三國際代表馬林首先於1919年提出的,孫中山接受了這個建議。最好的人選,無過於廖仲愷,然而正因為太紅、太忙,不克領團前往。其次該是朱執信,此人是孫中山身邊最精湛的革命理論家,同時也是最腳踏實地的行動家,但是朱卻於1920年的9月21日,為調解虎門民軍與降軍糾紛而遇難。於是,蔣介石成了孫中山的最終選擇。
至於張靜江推薦黃埔軍校校長說,又得從初識孫中山談起。折衷國民黨史專家馮自由、吳相湘兩人的共識說,孫中山與張靜江初次見面時間,是1905年6月11日(另說則稱1905年8月,張、孫在赴法的輪船上相遇,張主動上前搭訕:「你是孫中山嗎?」見孫點頭之後,立即撲上前去,緊握孫的手說:「你要革命嗎?我有很多錢,可以資助你),不約而同乘“東京號”郵輪,離開法國之馬賽港東返,二人皆在該輪之一等艙內。於是就出現了孫、張初次相識,及彼此交談,並訂立奇特約定之事——馮自由對此,有以下記述:「靜江聞總理適與同舟,乃趨謁總理自道姓名,謂總理曰:君非實行革命之孫某乎?聞名久矣!餘亦深信非革命不能救中國,近數年來在法經商,獲資數萬,甚欲為君之助。君如有需,請隨時電知,餘當悉力以應。總理大喜,乃與之互約通電暗號,約定電文ABCDE之次序:A為一萬元,B為二萬元,C為三萬元,D為四萬元,E為五萬元。」孫中山對此奇遇、和約定頗感驚喜,然「猶未敢深信初次相識之靜江能有求必應也。」不過,後來的史實已證明:張不僅誠信踐諾,以資財支持孫的革命運動,而且還投身於孫黨,為助其完成救國事業而鬥爭。
1906年冬,孫中山自南洋返抵東京活動時,因籌款無著而令同盟會本部面臨“經濟困乏,束手無策”之局面。他有一天對戰友黃興說:“吾昔在法輪中邂逅一張姓友人。其人系供職巴黎清使館而兼營古董業者,嘗告餘至急需款時,可隨時致彼一電,彼必盡力相助。今姑發電一試(之)。”黃興聽說那個友人是清使館的職員,不免心生疑慮,覺得求款事未必有望。然“及總理按地址去電寫一‘C’字,數日後即有三萬法郎從法匯到。一時東京同盟會本部為之頓呈浩氣。”這是張靜江第一次應孫中山需款之求——此舉彰顯出他說話算數的至誠,並表明了其決志,對孫之革命事業慷慨提供援助。
另悉1907年夏,孫中山在越南河內設立同盟會革命機關,以經營兩廣的反清起義軍事。他因此間急需的款,“複電靜江以A字,更電以E字,兩次(款)均如約匯到”——分別為一萬佛朗和五萬佛朗。“數月後兩粵各地之起義得以旋僕旋起者,靜江之力為多焉”。孫中山為此事曾命胡漢民代作書道謝之,並詳述軍事經過。時已入黨的靜江復函給孫謂:余深信君必能實行革命,故願助君成此大業。君我既成同志,彼此默契,實無報告事實之必要;若因報告事實而為敵人所知,殊與事實進行有所不利。君能勞力猛進,即勝於作長信多多云云。
在這期間的張靜江,不僅對孫中山求款電,有求必應,而且對其他黨人需款辦革命之事者,也皆能解囊相助而接濟之。如馮自由因同盟會香港機關部策動潮州、惠州兩地起義需款,故於1907年5月致電上海福建路四百零八號通運公司,向張靜江求助。張收到馮電後,「即由某西商銀行電匯給香港《中國日報》五千元,轉馮自由收」。可惜的是,由於“靜江所發英文‘馮自由’三字,為浙江口音Von Tsu Yao。
銀行譯作黃聚祐,持以問《中國日報》營業部,答以並無黃姓其人,而銀行遂以投遞不到塞責”,致此款馮一直未收到。一個多月後,馮自由在港接待張時問起此事,張謂款早已匯出,後經查詢才知其中原因。此筆匯款在與該銀行多次交涉後,到7月13日終於追回。這真可謂是好事多磨!還有,黨人于右任在上海創刊《民籲報》等之股本,及「庚咸辛亥間,陳其美、周淡游諸人,屢圖在蘇浙各地起義所需餉械,(均)以靜江籌措之力的多」。
綜合上述佐證,終於釐清三事:1、蔣公中正能拿到大元帥孫文、中華民國十三年五月二日、「特任蔣中正為陸軍軍官學校校長 此令」,當上黃埔軍校首任校長,以張靜江推薦之力的多,除此之外借力使力之力亦不少,包含自己的軍事素養、及領導作戰統御能力(從張人傑題、蔣介石紀錄《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裡可見一班);另有一說,最早建議蔣介石,擔任黃埔軍校校長的是鮑羅廷。史稱:「1923年11月26日,舉行的國民黨中央執委會第十次會議上,鮑羅廷就積極支援蔣介石出任校長一職。在他看來,蔣介石是一位能信任、強有力的領袖人物,曾受軍事訓練,有帶過兵經驗,並且不是軍閥。」
2、支助世界社扶道人、孫中山之革命事業,慷慨大方提供援助,在社之發起人李石曾、張靜江之外,應當還有不少志士仁人捐輸過,都值得深入、廣泛挖掘出來,共同表彰其不為人知之義行。3、張靜江(名人傑,1877年9月19日~1950年9月3日)的出生月日,就是世界社之慶典、「九.一九」成立紀念日;所以,世界社中華同志會總召集人陸炳文,今才公開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宣布:世界社120年社慶9.19、與發起人張靜江148周年誕辰同日,恰如世代相傳;而星雲大師圓寂日2.05、與佛光人陸炳文82年前出生同一天,恍若宿世相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