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大陸 >

14.《道德經》原文、釋義和微小說及詩歌感言

2025-02-20 21:06    作者:杨建伟   來源:杨建伟   VIEW:

原文: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釋義:視之不見是無相,聽之不聞是無聲,摶之不得是無形。為人怎樣才能做到將每時看到的、聽到的、得到的不放到心裡去?只有心性中有了大道,生出正一之氣,才能抵禦各種形形色色的誘惑。從古至今,只有建立起道德的綱紀,用此教育與疏導老百姓,並且嚴格要求自己先做到,正己才能正人,只有這樣社會才能安寧。道是認識真理的真正源泉,不要在違背自然規律的道路上走下去。當今人類應當醒悟老子思想,走返樸歸真之路,遏制社會片面追求物質文明,而給人類的生態環境帶來嚴重毁壞的局面。
14.《悟道之旅》

夷老之謎

在古老的村落邊緣,有一位名叫夷的老人,他雙眼雖明,卻常言「視之不見」。村中人們不解其意,只知他每日坐在村口的大樹下,閉目養神,仿佛與世隔絕。他的神秘,引來了無數好奇的目光,卻無人敢輕易打擾。

一日,村中來了個年輕人,名叫希。他聽聞夷老之名,心中充滿了求知的渴望,特地前來求教。

「夷老,您總說『視之不見』,這是何意?」希站在夷老面前,恭敬地問道。

夷老微微一笑,不睜眼,只輕聲回答:「世間萬物,非盡以目所見為實。有道之物,藏於無形,需以心悟,而非肉眼所能及。」

追尋無形之道

希聽後,若有所思,卻仍感困惑。他決定留在村中,與夷老同吃同住,試圖領悟這「視之不見」的真諦。時間如流水,轉眼數月過去,希發現夷老除了日常靜坐,還會在夜晚仰望星空,口中喃喃:「聽之不聞,名曰希。」

希嘗試傾聽,卻只能聽到風聲、蟲鳴,並無其他。他開始懷疑,是否真有那「聽之不聞」的存在。某夜,風雨交加,夷老突然起身,走入雨中,伸手似乎要抓住什麼,卻又收回,笑道:「摶之不得,名曰微。」

希跟隨其後,卻只見雨滴落地,化為無形,什麼也抓不住。他心中充滿了疑惑和挫敗感,開始質疑自己是否真的能領悟這道之真諦。

病中的頓悟

次日,希因淋雨病倒,躺在床上,渾身無力。夷老來看望他,笑道:「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道,非言語所能盡述,需親身經歷,方能領悟。」

希在床上躺了數日,夢中反復思量夷老的話。他的思緒如同翻湧的海浪,時而清晰,時而模糊。一日清晨,他忽然醒來,心中豁然開朗,仿佛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

他跑到夷老面前,激動地說:「我明白了!道,無形無象,卻又無處不在。它既不皎白于上,也不昏暗于下,如繩繩般連綿不絕,最終歸於無物。這便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傳道授業

夷老欣慰地點頭,笑道:「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你能悟到這一步,已屬難得。記住,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從那以後,希成了夷老的傳人。他們一同在村中傳道授業,用簡單卻深刻的話語,向村民們解釋著「道」的真諦。起初,村民們半信半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開始感受到「道」的力量,它像一股無形的暖流,滋潤著他們的心田。

聖地的誕生

越來越多的外人聽聞了這個古老村落的智慧,紛紛前來求教。夷老和希不厭其煩地解答著他們的疑問,用他們的智慧和愛心,點亮了一盞盞求知的明燈。

那個古老的村落,因這份智慧而變得與眾不同。它不再是一個偏遠的角落,而是成為了世人嚮往的聖地。在這裡,人們學會了用心靈去感受世界,用智慧去解讀生活。而夷老和希的名字,也永遠地鐫刻在了這片土地上,成為了後人口中傳頌的佳話。
悟道

視之不見夷名隱,聽之不聞希已泯。

摶之難得微難覓,三者難詰混為一。

其上不明下非暗,綿綿難名歸無物。

無狀之狀無形象,惚恍飄渺難尋逐。

迎之無首難預見,隨之無後難追述。

執古之道以御今,知古始兮為道紀。

作者簡介:楊建偉,福建師範大學福清分校文法學院副教授,福州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客座教授、海峽道教學院教授、北京民族醫藥文化研究促進會副秘書長、福清市臺聯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臺灣)華夏群英新聞總編室主任記者。

  • 責編:
0

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