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欄 > 名家專欄 > 杨建伟 >

釋隆勝,1100個日夜走過10多個省份,義診3000餘人

2025-04-10 08:26    作者:杨建伟   來源:杨建伟   VIEW:


針僧釋隆勝:行走世間的慈悲使者

釋隆勝,一位年過半百的普通出家人,卻以非凡的毅力和堅定的信念,用三年的時間,走過了廣東、江蘇、湖北、江西、湖南、上海、山西等10多個省份,義診總計3000餘人。人們稱他為“針僧”、“神針”、“針神”,這些稱號背後,是他無盡的慈悲心和對針灸技藝的精湛追求。

 


02:38

2013年,釋隆勝由於中風導致嚴重面癱,在一位高人的針灸下完全康復。滿懷感恩之心的釋隆勝對針灸產生濃郁的好奇心,為什麼能做到立竿見影、為什麼困擾多日的病患只需數針。


於是釋隆勝多次拜訪求教,終於如願以償拜在高人門下學藝。迷心於針灸里,沉浸在醫學中。春去秋來雖然經過一年多的學習,但師父一直不允許釋隆勝給人扎針看病,釋隆勝便拿針在自己身上實踐。

釋隆勝:多次的實踐身上基本都扎過數遍,得到師父認可後。我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扎針,是為我母親,就像每一個孩子學會新的東西一樣滿心開心的向自己的父母展示。


為什麼會對針灸產生好奇心?

釋隆勝是這樣解釋的:“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針灸,身感體受到針灸的神奇功效。加之從小我的理想就是幫助別人,在自己親身經歷過後,我決心用針灸治癒更多需要的人,我想,這也是弘揚佛法的一部分。”

 

釋隆勝,人生已過半百,行醫數年卻近乎身無分文,至今沒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屋。


47年前,釋隆勝出生在有著“桂林山上無雜木,高陽花布四季新”之譽的河北省高陽縣。每個男孩子都夢想成為英雄,釋隆勝小時候就一直思考如何幫助別人,他心裡,幫助別人是一件很神聖也很了不起的事情。

 

為什麼那麼小的年級就會有這樣的夢想?

釋隆勝眼皮微垂,雙手停止撥轉佛珠,清清嗓子說道:“小時候家裡很窮,媽媽沒辦法只能帶著年幼的我去乞討。那時極其渴望有人能大發善心給口吃的,媽媽經常不吃飯告訴我說:人個子大就不用老吃飯。那時我就想將來自己要做一個善人,就像經常接濟我們的那些人一樣。”


釋隆勝不是有錢的出家人,過著人世間最清苦的生活。卻先後為社會公益事業捐款79餘次,捐助和免費治療的孤、老、殘、貧者和出家修行者更是不計其數,身上從不留過夜錢。

釋隆勝說:“數十年來,我在逆境中沒有掉過一滴眼淚,每當目睹那些貧困家庭生活悲苦的情景,淚水就會忍不住奪眶而出,心如刀絞,總想伸出援助之手幫助他們渡過困境。



義診路上永無止境

義診的路上,隆勝三徒弟薛炎一直跟隨著。

“師父義診讓我感覺震撼心靈的事情太多太多了”,薛炎滿含眼淚的介紹說,與其說是我們為其它人義診,倒不如說是師父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接受洗禮的機會。

薛炎介紹說,每天義診的人很多,有時候一天100多人,不要說師父了,就是我們這徒弟們都累翻了,有時候忙得都沒有時間吃飯。每到一處義診,雖然生活條件非常簡陋,可看到被幫助的人們滿面笑容,師父心裡就很開心。




記者後記 : 2017年11月22日,當小編走進清涼菩提小院時,隆勝師父正在給附近的村民和幾個寺廟的師父針灸,滿院堆積著油米麵床墊及其它用品。

這些年你總共免費治了多少人?”小編問師父。

師父笑著搖搖頭說:“從我2014年開始到現在起碼有3000餘人了!”

“這樣做有什麼意義?”小編問師父。

隆勝師父平靜地笑著說:“錢和物都是身外的東西,都應該拋棄。能吃虧的人是有福人,能容忍的人是快樂的人,能施捨的人是富貴人,能愛人的人是幸福的人。我把我的東西都捐助了別人,所以,我現在真的感到很清淨、很快樂!”


釋隆勝法師是一位備受尊敬的出家人,以其無私的義診和深厚的針灸技藝而聞名。以下是對釋隆勝法師的簡要介紹:

出家與義診經歷:釋隆勝法師於1997年出家,雖已年過半百,但他用三年時間走遍廣東、江蘇、湖北、江西、湖南、上海、山西等10多個省份,為總計3000餘人進行義診,被人們稱譽為“針僧”、“神針”、“針神”。

針灸技藝的習得:釋隆勝法師曾因中風導致嚴重面癱,後在一位高人的針灸下完全康復。這段經歷激發了他對針灸的濃厚興趣,並促使他拜入高人門下學習針灸技藝。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和實踐,他最終掌握了精湛的針灸技術。

慈悲濟世的理念:釋隆勝法師深信“慈悲濟世,利樂有情”是佛教的宗旨,他將自己所學用於幫助更多需要的人。儘管生活清苦,但他始終保持著無私奉獻的精神,先後為社會公益事業捐款79餘次,捐助和免費治療的孤、老、殘、貧者更是不計其數。

個人經歷與影響:釋隆勝法師小時候家境貧寒,曾隨母親乞討。這段經歷讓他深刻體會到人間的疾苦,也堅定了他長大後要幫助他人的決心。他的善行和義舉不僅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和愛戴,也激勵著更多人投身於公益事業。

總之,釋隆勝法師是一位以慈悲為懷、以醫術濟世的傑出出家人,他的事蹟和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


作者簡介:楊建偉,福建師範大學福清分校文法學院副教授,福州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客座教授、海峽道教學院教授、北京民族醫藥文化研究促進會副秘書長、福清市臺聯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臺灣)華夏群英新聞總編室主任記者。
0

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