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釋義:以大道和無為而治去輔佐國君的人,是不會持武力而逞強天下,窮兵黷武這種事必然會得到報應。因為用兵殺人是違反天道的凶事,用武力也不能征服人心,即使戰勝對方,對方也不會心服,一有機會就會報復,冤冤相報無了期。戰爭頻發的時候,大軍所到之處,戰火紛飛,死傷無數,眾生遭難,田地荒蕪,荊棘叢生,悲痛之情,冤鬼含嗔,氣蕩太空,農事廢弛,五穀不生,民飢無食、疫病流行,必定造成凶荒之年。 善於用兵的人,胸懷大道,為了不使戰爭蔓延,為了討伐侵侮橫行的行為,不得已而用兵,目的是求得平息亂世,穩定社會,起到警示的作用。所以,善於用兵之人,絕不敢恃強凌弱,以武力侵犯鄰邦,在戰爭平息後,不炫耀武力,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不以傲慢待人。有道之人懂得,戰爭是不得已的時候才用之,戰爭平定,就不再逞強兵力,逞強不是長久之道,世間萬事萬物,都應順應自然法則成長與壯大,由壯大而衰亡。所以,逞強是不合大道的,不合大道、違背規律就會很快死亡。

《道佐雲瀾》
在古老的華夏大地上,曾有一個名為雲瀾的國度,它依山傍水,四季分明,人民安居樂業,享受著自然的饋贈。雲瀾國的君主,是一位深諳“道”之精髓的智者,他名為玄明。
玄明登基之初,鄰國頻繁侵擾,邊疆告急,朝野上下皆主張以武力征服,一勞永逸。然而,玄明卻力排眾議,他說:“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兵戈之事,雖能得一時之勝,卻如飲鴆止渴,終非長久之計。”
於是,玄明採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他派遣使者,以和平與共贏為理念,與鄰國展開對話,同時在國內推行仁政,發展農耕,興修水利,讓百姓安居樂業,國力逐漸強盛。幾年間,雲瀾國不僅未再遭侵擾,反而吸引了周邊小國的歸附,實現了真正的“不戰而屈人之兵”。
一日,玄明與群臣漫步于皇城後的花園中,見一老樹根深葉茂,卻枝葉漸黃,便有感而發:“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萬事萬物,皆應順應自然而生滅,國家亦如是。我們追求的不是一時的強大,而是長久的和諧與繁榮。”
群臣聽後,皆陷入沉思。其中一位大臣問道:“陛下,若遇強敵,難道我們就不應抵抗嗎?”
玄明微笑道:“抵抗並非不可,但需知‘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勝利之後,不可自滿,不可炫耀,更不可因此而生驕縱之心。真正的強大,是內心的平和與智慧,是知道何時該進,何時該退,何時該和。”
歲月流轉,雲瀾國在玄明的治理下,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和平之地。人們傳頌著玄明的智慧,說他以“道”治國,讓國家如同那棵老樹般,雖歷經風雨,卻依然根深葉茂,生機勃勃。
而那些曾經試圖以武力征服一切的鄰國,或因內亂而衰,或因連年征戰而疲憊不堪,最終明白了玄明所言的“不道早已”之深意。雲瀾國的故事,也成為了後世傳頌的一段佳話,提醒著每一代統治者:真正的強大,不在於征服,而在於順應大道,與自然和諧共生。

《德佐天下》
道德之光佐人君,兵強非是霸天下。
荊棘師行處處生,大軍過後凶年怕。
善果為懷勝強權,取強非道終難久。
矜伐自驕不可取,物壯則老須謹記。
王者歸來德為先,不以武力定乾坤。
心懷善果行天下,謙遜之道是根本。
大軍凶年之後路,荊棘之中尋善果。
勿以取強為勝道,道德之路方為正。
道法自然天地寬,兵強天下難長久。
善果纍纍人心向,謙遜守道方為勝。
荊棘之路莫強求,大軍之後思凶年。
物壯則老自然理,道德為基可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