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釋義:心性穩定原本是輕浮妄動的根本,心性清淨鎮定是急躁殘暴的主宰。因此君子終日行走,不離開載裝行李的車輛。凡是聖人,他們每時每刻均保持清淨鎮定的虛空之心。在現實社會中,大國的國君如能以聖人的行為治國,在國內外出訪或出巡,雖然有專機、豪車、儀仗隊等接送,因為這種場面能顯示出對國君的尊重和顯赫,但國君更應該注重內心的清淨鎮定和穩重,不應顯示出狂躁與驕橫,應學習水的品德,處於低下,幫助窮國與國民致富,這樣的國君就更接近聖人治國的風尚了。而有的國君,不但不知道以自身修養為重,反而輕浮於聲色貨利之間,自己不自重,最終自絕於民,更不能使他國尊重。所以,輕率就會失去根本;急躁就會喪失主導。輕浮、狂躁、無德的國君,因為失去了根本,就會很快失去他的地位。


輕與重
一、躁動的初春
在初春的暖陽下,楊飛,一個年輕的國士,正站在城牆上,眺望著遠方的江山。他心中有一股說不出的躁動,想要去征服這個世界,去建立自己的功名。這種年輕氣盛的熱血與衝動,讓他無法安坐。
此時的他,如同飄在風中的羽毛,輕飄飄的,沒有根基。
二、離家的決定
一天,楊飛決定離開自己的家鄉,去尋找那更為廣闊的天地。他不顧家人的勸阻,毅然決然地踏上了旅程。他所騎的馬兒輕快地奔馳著,而他的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
然而,他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失去一些重要的東西。
三、遭遇挫折
在外面的世界,楊飛遭遇了許多挫折。他發現自己所想象的功名並不是那麼容易獲得的。他遭遇了背叛、欺騙,甚至有時連基本的生計都難以維持。
他的心情開始變得急躁,失去了往日的冷靜與沉穩。他開始懷疑自己,開始迷失方向。
四、重遇故人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楊飛遇到了一位昔日的故人——一位老者。這位老者曾是他家鄉的智者,也是他的啟蒙老師。
老者看著楊飛,歎息道:“重為輕根,靜為躁君。你忘記了這個道理,才會遭遇如此多的困境。”
楊飛恍然大悟,他回想起自己曾經的輕浮與躁動,不禁羞愧地低下了頭。
五、回歸與成長
在老者的指引下,楊飛開始重新審視自己。他放下了心中的躁動與功利心,開始腳踏實地地去做事。
他回到了家鄉,開始致力於家鄉的建設與發展。他用自己的知識與智慧,帶領鄉親們共同開墾荒地、修建水利。在這個過程中,他不僅學會了如何與人合作、如何解決問題,還更加明白了“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的道理。
六、守護家園
隨著時間的推移,楊飛的家鄉變得越來越繁榮。而他也從一個躁動不安的年輕人,成長為了一個沉穩、有擔當的領袖。
當他再次站在城牆上眺望遠方時,他的眼神中充滿了堅定與自信。他知道自己肩負著保護家園的重任,而他也將用自己的力量去守護這片土地。
此時的楊飛,如同扎根于大地的古樹,穩重而堅定。他明白了“重”與“靜”的真諦,也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與目標。

悟《道德經》第二十六章節之道
重為輕根本自牢,靜為躁君自逍遙。
君子終日行不倦,輜重隨身志更高。
雖有榮觀心不動,燕處超然態自豪。
萬乘之主身何輕,失根躁君禍自招。
輕浮躁動根基淺,穩重沉靜方為賢。
行穩致遠心無懼,榮辱不驚態自安。
天下重任身先擔,躁急輕率事難全。
悟透此理心自明,道行深遠福無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