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欄 > 名家專欄 > 杨建伟 >

18.《道德經》原文釋義及感言

2025-02-25 09:52    作者:杨建伟   來源:杨建伟   VIEW: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合,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釋義:整個社會沒有了正氣、正義、正道就被廢棄了,邪氣、邪道在社會盛行:倫理敗壞、不講道德、利慾熏心、相互欺詐、你爭我鬥、民不聊生,在這樣的社會環境里,人們必然會想到仁義盛行,講倫理道德的社會是何等的可貴,就會有仁人智者出來呼喚大道、仁義的復興。同時,也要警惕別有用心的人以聰明巧智偽裝成善人義士,欺世盜名,宣揚自己,牟取自己的名利,這種人最終也是危害社會。

當一個家庭和順,父子、兄弟、夫婦和諧相處,互助互愛,六親祥和,人人孝慈就顯不出孝慈的可貴;一旦家庭六親不合,若此時還有人能行孝慈之事,這就難能可貴,也更能顯示出此人的孝慈。在一個國家昏亂的時候,奸臣當道,社會極不穩定,百姓遭殃,越是這種時候就越能顯示出誰才是救民於水火、匡扶朝政的忠臣,這樣的忠臣也會青史留名。
根據《道德經》第十八章節內容創作微小說

在古老的村落邊緣,有一條被歲月磨礪得斑駁的古道,它曾是連接村落與外界的唯一通道,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大道逐漸荒廢,雜草叢生,幾乎被人遺忘。就在這條廢棄的大道上,發生了一段關於仁義的故事。

村中有一位名叫李仁的青年,他自幼便聽聞古道的故事,心中常懷對過往繁華的嚮往。一日,村中突發洪水,唯一的出路被淹,村民們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李仁見狀,毅然決定帶領幾位壯士,沿著那早已廢棄的大道,開闢出一條臨時通道,引導村民安全撤離。

在清理道路的過程中,他們遇到了種種困難,巨石阻擋、藤蔓纏繞,但李仁始終不放棄,以他的智慧和堅韌,一一克服了這些障礙。他的行為,讓村民們看到了仁義之光,在災難面前,人與人之間的互助與關愛被無限放大。

與此同時,村中另一位智者老張,平日裡默默無聞,卻在這次危機中展現出了非凡的智慧。他發明瞭一種簡易的竹筏,利用村邊的竹子快速製作,大大提高了撤離的效率。然而,這也引來了一些不法之徒,他們企圖利用這一發明謀取私利,製造劣質竹筏欺騙村民。老張對此深感痛心,他明白,智慧的誕生往往伴隨著大偽的出現,但他選擇用更加公開透明的方式傳授正確的製作方法,讓真相照亮每一個角落。

在這場災難中,還有一對原本關係緊張的父子,因為共同面對困難,攜手合作,修復了破裂的親情。他們意識到,在六親不合之時,正是孝慈之心讓他們重新找到了彼此。

而這一切,都發生在國家正處於動盪不安的時期,外界的消息傳來,說是朝中出現了忠臣,力挽狂瀾,穩定了局勢。雖然遠隔千山萬水,但這個小村落里的每一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忠誠與擔當,仿佛是在回應那遠方的呼喚。



最終,洪水退去,村落重歸平靜。人們圍坐在重建的廣場上,講述著這段時期的故事,他們意識到,無論是大道的荒廢、智慧的湧現,還是家庭的紛爭、國家的動盪,都是生活給予他們的考驗。而正是這些考驗,讓他們學會了仁義、智慧、孝慈與忠誠,讓這個小村落,在歷史的長河中,閃爍著獨特的光芒。
世態炎涼

大道荒蕪仁義顯,智慧萌生偽亦隨。

六親情疏孝慈見,國昏家亂忠臣出。

天道循環有常變,人間冷暖總相宜。

但求世間多真善,不枉此生走一回。

作者簡介:楊建偉,福建師範大學福清分校文法學院副教授,福州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客座教授、海峽道教學院教授、北京民族醫藥文化研究促進會副秘書長、福清市臺聯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臺灣)華夏群英新聞總編室主任記者。
0

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