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欄 > 名家專欄 > 杨建伟 >

50.《道德經》原文、釋義和微小說及詩歌感言

2025-03-17 11:22    作者:杨建伟   來源:杨建伟   VIEW:

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釋義:人與萬物都有從生到死的自然規律,違背不了。世間有三種人以不同的方式時間走向死亡。第一種是長壽的人,他們淡泊名利,清心寡慾,在天下人中占十分之三;第二種是短命的人,妄念貪慾過多,在天下人中占十分之三;第三種人,可以活得長久,但卻誤入歧途,常在青、中年就死亡了,此種人占天下人的十分之三。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呢?因為這種人私慾太重、太深,過分謀求物質的享受,奢華度日,耗費精神,勞心勞力,傷了精氣神,很快走向死亡。那些善於保養自己的人,心生正念、正氣,走正道,少私寡慾,與世無爭,恬淡自然,在人與自然界中大徹大悟,這就是有德之人,占天下人中的百萬分之一。這樣的人,是不屬於生也不屬於死的人,這種善人,在陸地上行走,猛虎也不會傷害他,因為聖人關愛眾生,眾生平等,你善待他,他就善待你,這就是種善因,得善果。這種人即使是到了戰場,敵方將軍、士兵都會很敬畏他的聖德。因此,犀牛雖凶悍,也不用角去攻擊他,猛虎看到這種善人,就好像爪子失去了作用,連士兵的武器,也都不知道攻擊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聖人早已把生命託付天地,早已入于無我空靈的狀態,心性中沒有敵人、猛獸,眾生平等,天地萬物合為一體,進入不死永存的領域。
雲逸與《攝生秘錄》

在古老的邊陲小鎮,流傳著一個關於雲逸與《攝生秘錄》的傳奇故事。

雲逸,這位自幼便對生命之道有著超乎常人感悟的青年,總是對鎮上老人們常說的「出生入死,乃人生常態」持有疑問。他追問:「為何有人能安然度世,而有人卻英年早逝?」這份對生命的執著探索,註定了他將走上一條不同尋常的道路。

一日,雲逸在山中偶遇一位鶴髮童顏的老者。老者見他骨骼清奇,心中有所觸動,便傳授給他一本古籍——《攝生秘錄》。此書記載著上古之時,那些善攝生者如何避開生死之劫,達到無死之地的至高境界。

雲逸如獲至寶,日夜研習,漸漸悟出了書中的奧秘。他學會了調和呼吸,使內息與外物相融,達到了「心靜則物不能擾」的至高境界。鎮上的人們開始注意到,雲逸行走于山林間,即便是凶猛的野獸也對他視而不見,仿佛他身上有著某種不可言喻的神秘力量。

然而,邊疆的戰火卻將這份寧靜打破。小鎮被捲入戰火之中,軍隊徵召青年入伍,雲逸也在其中。在戰場上,他展現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奇蹟。面對敵人的刀鋒箭雨,他總能巧妙地避開,仿佛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指引著他。士兵們紛紛傳言,雲逸是得到了神明的庇佑,才能如此刀槍不入。

但云逸心中明白,這一切並非神力,而是他通過《攝生秘錄》所悟出的生死之道。他學會了讓自己的心靈與天地相合,達到了「無死地」的境界。在戰場上,他能夠感知到每一絲危險的氣息,提前做出反應,因此才能屢次化險為夷。

然而,戰爭是殘酷的。在一次激戰中,雲逸為了保護戰友,不慎被一支冷箭射中。那一刻,他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與無常。但他沒有恐懼,反而更加堅定了對生命的感悟。他用自己的最後一口氣,向戰友們傳授了《攝生秘錄》的精髓,希望他們也能像他一樣,掌握生死之道,達到無死之地。

雲逸的故事在小鎮上流傳了很久很久。人們都說,他雖然沒有真正達到「無死」的境界,但他對生命的感悟和追求,卻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後人前行的道路。而那本《攝生秘錄》,也成了小鎮上最珍貴的寶物,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傳承下去,成為永恆的傳奇。
50.生死之道悟真諦

出生入死本無常,生死各半道茫茫。

十有三兮生死別,動之死地亦相當。

善攝生者心無懼,陸地行走虎難傷。

軍行不披甲兵裝,兕虎爪牙無所嚮。

兵刃鋒芒無所容,因其無死心自放。

生死之道深且廣,輪迴有定心不慌。

悟得生死真消息,逍遙自在樂無疆。

超脫輪迴心自在,方知生死本虛妄。

 

作者簡介:楊建偉,福建師範大學福清分校文法學院副教授,福州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客座教授、海峽道教學院教授、北京民族醫藥文化研究促進會副秘書長、福清市臺聯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臺灣)華夏群英新聞總編室主任記者。
0

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