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是現在的人,捨棄了慈悲的心,而好勇鬥狠,愛出風頭;捨棄了勤儉,荒淫無度,浪費光陰;捨棄了謙卑處低,驕傲狂妄。像這樣的人,是向死亡的盡頭奔跑,只會加快死亡。大丈夫以仁慈為本,誠信、禮義行於天下,無往而不勝,以慈悲心來守住自己的心性,堅固自己的意志,用於防守任何事物都能得到鞏固。像這種大善大德之人,天地均為救護,百姓也會以仁慈之心保衛他。

第一章:不肖之道
在古老的華夏大地上,有一位名叫楊陽洋的智者,他遊歷四方,傳道授業,卻總被人笑稱為「不肖之道」。楊陽洋並不在意這些嘲笑,他深知自己的道雖大,卻難以被常人理解。正如他常說的:「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楊陽洋擁有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這三寶,是他多年修行與智慧的結晶,也是他傳授給弟子的核心教義。然而,在這個戰亂頻仍、物慾橫流的時代,這三寶顯得格格不入,甚至被人視為軟弱和退縮。
第二章:三寶之威
一次,楊陽洋帶著弟子們來到了一座邊陲小城。城中正遭受著外敵的侵襲,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楊陽洋決定用他的三寶來拯救這座小城。
他首先以「慈」為武器,組織起一支由婦女、老人和孩子組成的救援隊,為他們提供食物和藥品,安撫他們的心靈。接著,他以「儉」為策略,號召城中百姓節約糧食,儲備物資,以備不時之需。最後,他秉持「不敢為天下先」的原則,沒有貿然發動反擊,而是暗中聯絡了周邊的友軍,共同制定了周密的防守計畫。
第三章:慈之勇
當敵軍再次來襲時,楊陽洋親自站在城牆上,以慈愛的目光注視著每一個士兵和百姓。他的慈愛仿佛化作了一股無形的力量,激勵著士兵們奮勇抵抗。在激烈的戰鬥中,楊陽洋的弟子們也紛紛展現出了超乎尋常的勇氣和智慧,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慈,故能勇」的真諦。
第四章:儉之廣
隨著戰事的持續,城中的物資逐漸耗盡。然而,由於楊陽洋之前的「儉」策,城中百姓早已習慣了節約,他們紛紛拿出自己儲備的糧食和物資,支援前線。這種無私的奉獻和團結的精神,讓楊陽洋深感欣慰。他明白,「儉,故能廣」的道理,在困難時刻,節儉不僅能讓資源得到合理的利用,更能激發人們的團結和互助精神。
第五章:不敢為天下先之成器長
最終,在楊陽洋的帶領下,小城成功抵禦了外敵的侵襲。楊陽洋沒有選擇主動出擊,而是依靠智慧和策略,聯合周邊的力量,共同守護了這片土地。他的「不敢為天下先」並非退縮和軟弱,而是深思熟慮後的明智之舉。他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第六章:三寶之光
戰後,楊陽洋的名聲大噪,人們開始重新審視他的三寶之道。他們發現,慈、儉、不敢為天下先,並非軟弱和退縮,而是智慧、勇氣和擔當的體現。楊陽洋的三寶之光,照亮了人們的心靈,讓他們看到了希望和未來。
然而,楊陽洋卻並未因此而停留。他深知,真正的道,是需要不斷修行和傳播的。於是,他再次踏上了遊歷四方的旅程,繼續用他的三寶之道,去照亮更多人的心靈,去拯救更多苦難中的人們。
《三寶之光:道之大者》通過楊陽洋的故事,展現了慈、儉、不敢為天下先這三寶在亂世中的力量和價值。它告訴我們,真正的智慧和勇氣,並非來自於外在的強勢和霸道,而是來自於內心的慈愛和謙遜。只有當我們真正理解了這三寶的真諦,才能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成為真正的道之大者。

67.道之大者
天下皆稱我道宏,大而無邊似難容。
唯因大者難描畫,方顯不凡與眾同。
三寶在心常持守,慈儉謙遜為先鋒。
慈心如海能容物,勇氣倍增無畏懼。
儉以養德心自寬,廣納百川成大海。
不敢為先心自謙,器量宏大任人愛。
若舍慈心徒逞勇,儉失廣納成狹隘。
先後顛倒失本真,死亡之路近矣哉。
慈心戰守皆無敵,固若金湯不可摧。
天若欲救人間苦,慈心如水潤萬類。
道之大者難言盡,唯願世人共參悟。
慈儉謙遜為至寶,長守此道福無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