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欄 > 名家專欄 > 杨建伟 >

67.《道德經》原文釋義和微小說及感言

2025-03-25 11:57    作者:杨建伟   來源:杨建伟   VIEW:

原文: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釋義:真一正一之氣充盈于宇宙天地之中,無處不在。萬物離不了正氣正道,有大道大德的人有三件法寶:第一叫做慈愛,心生善念,滿懷慈悲之心,去關愛眾生,眾生有痛苦,就像痛在自己身上,想盡一切辦法盡力儘快去為眾生解除痛苦。二是節儉,在日常生活中粗茶淡飯,盡力節儉而勤勞,把自己節儉下來的東西舍給他人。三是不敢居於天下人的前面,從不誇耀、驕傲,學習水的本色處低下,不敢為天下萬物的首領,才能受人民尊重、愛護,這種德行才能成大器。

可是現在的人,捨棄了慈悲的心,而好勇鬥狠,愛出風頭;捨棄了勤儉,荒淫無度,浪費光陰;捨棄了謙卑處低,驕傲狂妄。像這樣的人,是向死亡的盡頭奔跑,只會加快死亡。大丈夫以仁慈為本,誠信、禮義行於天下,無往而不勝,以慈悲心來守住自己的心性,堅固自己的意志,用於防守任何事物都能得到鞏固。像這種大善大德之人,天地均為救護,百姓也會以仁慈之心保衛他。
67. 三寶之光:道之大者

第一章:不肖之道

在古老的華夏大地上,有一位名叫楊陽洋的智者,他遊歷四方,傳道授業,卻總被人笑稱為「不肖之道」。楊陽洋並不在意這些嘲笑,他深知自己的道雖大,卻難以被常人理解。正如他常說的:「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楊陽洋擁有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這三寶,是他多年修行與智慧的結晶,也是他傳授給弟子的核心教義。然而,在這個戰亂頻仍、物慾橫流的時代,這三寶顯得格格不入,甚至被人視為軟弱和退縮。

第二章:三寶之威

一次,楊陽洋帶著弟子們來到了一座邊陲小城。城中正遭受著外敵的侵襲,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楊陽洋決定用他的三寶來拯救這座小城。

他首先以「慈」為武器,組織起一支由婦女、老人和孩子組成的救援隊,為他們提供食物和藥品,安撫他們的心靈。接著,他以「儉」為策略,號召城中百姓節約糧食,儲備物資,以備不時之需。最後,他秉持「不敢為天下先」的原則,沒有貿然發動反擊,而是暗中聯絡了周邊的友軍,共同制定了周密的防守計畫。

第三章:慈之勇

當敵軍再次來襲時,楊陽洋親自站在城牆上,以慈愛的目光注視著每一個士兵和百姓。他的慈愛仿佛化作了一股無形的力量,激勵著士兵們奮勇抵抗。在激烈的戰鬥中,楊陽洋的弟子們也紛紛展現出了超乎尋常的勇氣和智慧,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慈,故能勇」的真諦。

第四章:儉之廣

隨著戰事的持續,城中的物資逐漸耗盡。然而,由於楊陽洋之前的「儉」策,城中百姓早已習慣了節約,他們紛紛拿出自己儲備的糧食和物資,支援前線。這種無私的奉獻和團結的精神,讓楊陽洋深感欣慰。他明白,「儉,故能廣」的道理,在困難時刻,節儉不僅能讓資源得到合理的利用,更能激發人們的團結和互助精神。

第五章:不敢為天下先之成器長

最終,在楊陽洋的帶領下,小城成功抵禦了外敵的侵襲。楊陽洋沒有選擇主動出擊,而是依靠智慧和策略,聯合周邊的力量,共同守護了這片土地。他的「不敢為天下先」並非退縮和軟弱,而是深思熟慮後的明智之舉。他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第六章:三寶之光

戰後,楊陽洋的名聲大噪,人們開始重新審視他的三寶之道。他們發現,慈、儉、不敢為天下先,並非軟弱和退縮,而是智慧、勇氣和擔當的體現。楊陽洋的三寶之光,照亮了人們的心靈,讓他們看到了希望和未來。

然而,楊陽洋卻並未因此而停留。他深知,真正的道,是需要不斷修行和傳播的。於是,他再次踏上了遊歷四方的旅程,繼續用他的三寶之道,去照亮更多人的心靈,去拯救更多苦難中的人們。



《三寶之光:道之大者》通過楊陽洋的故事,展現了慈、儉、不敢為天下先這三寶在亂世中的力量和價值。它告訴我們,真正的智慧和勇氣,並非來自於外在的強勢和霸道,而是來自於內心的慈愛和謙遜。只有當我們真正理解了這三寶的真諦,才能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成為真正的道之大者。

67.道之大者

天下皆稱我道宏,大而無邊似難容。

唯因大者難描畫,方顯不凡與眾同。

三寶在心常持守,慈儉謙遜為先鋒。

慈心如海能容物,勇氣倍增無畏懼。

儉以養德心自寬,廣納百川成大海。

不敢為先心自謙,器量宏大任人愛。

若舍慈心徒逞勇,儉失廣納成狹隘。

先後顛倒失本真,死亡之路近矣哉。

慈心戰守皆無敵,固若金湯不可摧。

天若欲救人間苦,慈心如水潤萬類。

道之大者難言盡,唯願世人共參悟。

慈儉謙遜為至寶,長守此道福無窮。

作者簡介:楊建偉,福建師範大學福清分校文法學院副教授,福州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客座教授、海峽道教學院教授、北京民族醫藥文化研究促進會副秘書長、福清市臺聯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臺灣)華夏群英新聞總編室主任記者。
0

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