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只有有德的善人願意做。因這種人知道生與死的自然規律,不聚斂錢財等身外之物,而樂于幫助人。聖人更是心懷大道、大德,做了好事不留名,有功於社會不居功、不持有,而功成就隱退,尋找賢人,讓位於賢人,這就是聖人的行為。

第一章:天道之秘
在古老而神秘的華夏大地上,流傳著一個關於「天道」與「人道」的千古傳說。天道,宛如一張蓄勢待發的弓,自然法則之下,高處者自會被壓低,低處者終將被抬高;富足者難逃削減,匱乏者定會得到補充。這是天地間最為公正無私的法則,損有餘以補不足,維繫著宇宙的永恆平衡與和諧。
然而,人間世態卻往往與此相悖。世人追逐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損人利己,損不足以奉有餘,致使社會陷入不公與動盪的漩渦。
年輕的書生楊陽洋,自幼便對這天道與人道的迥異感到深深困惑。他矢志不渝,立志要探尋天道的真諦,尋覓那能夠「損有餘而補不足」的至高聖人之道。
第二章:奇遇高人
一日,楊陽洋在山中邂逅一位神秘莫測的老者。老者自稱「天道守護者」,掌握著天道的無盡秘密。他告知楊陽洋,若要真正理解天道,必須親身踐行「損有餘而補不足」的至高真諦。
老者引領楊陽洋來到一處貧瘠不堪的村莊,這裡的人們生活困苦,糧食匱乏。老者囑咐楊陽洋運用自己的智慧與力量,幫助村莊實現「損有餘而補不足」的願景。
楊陽洋毅然決然地投身其中,他組織村中富餘的勞動力,開墾荒地,辛勤耕種。同時,他還悉心教授村民們如何合理利用資源,避免浪費。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村莊逐漸煥發生機,變得富饒興盛,人們的生活也得到了顯著的改善。
第三章:挑戰與抉擇
然而,好景難長。隨著村莊的日益富饒,一些貪婪之人開始蠢蠢欲動,他們企圖獨占資源,破壞「損有餘而補不足」的崇高原則。楊陽洋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一日,村中的惡霸妄圖強占新開的田地,楊陽洋挺身而出,與之據理力爭。在激烈的衝突中,楊陽洋不幸受傷倒地,但他依然堅守著自己的信念,絕不輕言放棄。
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老者再次現身。他告誡楊陽洋,真正的「損有餘而補不足」,不僅關乎物質的分配,更在於人心的淨化與昇華。只有當人們內心充滿了善良與公正,才能真正實現天道的和諧與美好。
第四章:聖人之道
在老者的悉心指引下,楊陽洋開始注重人心的引導與教育。他組織村民們學習天道的智慧,培養他們的公正與善良之品質。漸漸地,村民們的心靈得到了淨化,貪婪與自私被善良與互助所取代。
村莊再次恢復了往日的和諧與安寧,而楊陽洋也在這個過程中領悟到了「聖人之道」的真諦。他明白了,真正的聖人並非高高在上、掌控一切,而是能夠以身作則,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不欲見賢而自彰。
第五章:傳奇永續
楊陽洋的故事在華夏大地上廣為傳頌,成為了人們口中的千古佳話。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天道」與「人道」的深刻差異,證明了只有遵循「損有餘而補不足」的崇高原則,才能實現真正的和諧與繁榮。
而那位神秘莫測的老者,在完成使命後也悄然離去。他留給楊陽洋的,不僅是一段傳奇般的經歷,更是一份永恆的信念——天道之秘,在於人心;聖人之道,在於無為而治,損有餘而補不足。
從此,楊陽洋成為了人們心中的聖人楷模,他的故事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去追尋那真正的「天道」與「聖人之道」。

77.天人之道
天道如弓張未央,高抑低舉理自彰。
有餘須損無須益,補缺填虧是法常。
損有餘來補不足,天地之間道茫茫。
人道卻與天道反,損貧益富心惶惶。
試問誰能均天下,唯道獨尊無他方。
聖人行事不恃力,功成身退不張揚。
不慕虛名不求祿,唯願天下共安康。
其心不欲人稱讚,只願人間道永昌。
天道人道兩相望,一損一益各一方。
唯有悟透其中意,方能行走於四方。
聖人之道高且遠,為而不恃心自安。
功成名就身退去,留下余德在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