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欄 > 名家專欄 > 杨建伟 >

民间百神探索之六——密宗秘境中的爱神欢喜佛

2025-05-02 21:18    作者:杨建伟   來源:杨建伟   VIEW:

在浩瀚的宗教文化長河中,有那麼一位神祇,他(她)以獨特而神秘的姿態屹立於藏傳佛教密宗的神壇之上,既承載著深邃的宗教哲學,又融合了異域的藝術風情,他(她)便是民間百神中頗具傳奇色彩的第六神——歡喜佛。
之一,綻放著獨特的光芒。

歡喜佛的形象,通常是男女雙身相擁,這並非世俗眼中的情慾象徵,而是密宗宗教哲學的深刻體現。男身,代表著「法」,寓含著慈悲與方便,是修行者追求真理與智慧的化身;女身,則象徵著「智慧」(般若),是洞察世間萬物本質的力量。二者的結合,寓意著「悲智雙運」,即通過陰陽的調和,達到覺悟的境界。這種結合,不僅僅是肉體上的交融,更是心靈與智慧的碰撞,是修行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密宗認為,歡喜佛並非宣揚世俗的情慾,而是以一種「以欲制欲」的修行方式,引導修行者通過空樂雙運(性行為中的禪定)來破除對慾望的執著,最終達到悟空性的境界。這種修行方式,看似離經叛道,實則蘊含著深刻的宗教哲理。它告訴人們,慾望並非洪水猛獸,關鍵在於如何駕馭它,將它轉化為修行的動力,從而達到心靈的淨化與昇華。
二、形象的畫卷:雙身與單身的舞動

歡喜佛的造型,如同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分為雙身像和單身像兩大類,每一類都蘊含著獨特的宗教意義與藝術魅力。

雙身像,是歡喜佛最為常見的形象。男女神祇相擁交合,姿態各異,或溫婉纏綿,或激情奔放。如勝樂金剛,他身著華麗的鎧甲,手持各種法器,與金剛無我佛母緊緊相擁,象徵著「方便」與「智慧」的完美結合。時輪金剛亦是如此,他(她)們的形象,不僅僅是藝術的表現,更是密宗修法的象徵。每一處細節,如手持的法器、身上的裝飾、甚至是一個微妙的眼神,都對應著特定的佛教教義,訴說著密宗的深奧義理。

單身像,則多以忿怒相呈現。如大威德金剛,他身形魁梧,面容凶怖,手持各種兵器,以凶怖的形象降伏魔障。這種形象,雖然看似恐怖,實則蘊含著慈悲與智慧。密宗認為,通過展現忿怒相,可以震懾邪魔,保護修行者免受干擾,從而更好地進行修行。

這些形象,無論是雙身還是單身,都是密宗修法的生動體現。牠們以具象化的形式,將密宗的宗教哲學、修行方法以及藝術風格融為一體,展現出密宗獨特的魅力與深邃。
三、歷史的長河:淵源與傳說的流淌

歡喜佛的起源,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傳奇小說,充滿了神秘與奇幻。其淵源與印度教性力派及佛教密宗的融合密切相關。在印度教性力派中,性力被視為創造宇宙萬物的原始能量,是宇宙萬物生生不息的源泉。這種思想對佛教密宗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得密宗在修行方法中融入了性力的元素,從而形成了歡喜佛這一獨特的神祇形象。

傳說中,有一個關於歡喜佛的感人故事。昔日,婆羅門教國王「毗那夜迦」殘害佛教徒,佛教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為了度化這位殘暴的國王,釋迦牟尼佛派遣觀音菩薩化現為美女(金剛無我佛母),以美色勾引毗那夜迦。毗那夜迦被觀音的美貌所吸引,與之交合。在交合的過程中,觀音菩薩以慈悲與智慧的力量感化毗那夜迦,使他逐漸認識到自己的過錯,最終皈依佛教,成為護法神。這一故事,生動地體現了密宗「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的度化方式。它告訴人們,慾望並非不可戰勝的敵人,而是可以轉化為修行的助力,引導人們走向覺悟的道路。

隨著時間的推移,歡喜佛的形象與教義逐漸傳入西藏,與當地信仰相融合,形成了藏傳密宗中獨具特色的神祇形象。在藏傳佛教寺廟中,歡喜佛的雕像或壁畫隨處可見,他(她)們以生動的形象、絢麗的色彩和深邃的寓意,吸引著無數信眾和遊客的目光。
四、修行的秘境:無上瑜伽部的象徵

在密宗的修行體系中,歡喜佛是高級修法「無上瑜伽部」的象徵。無上瑜伽部是密宗修行中最為深奧和高級的部分,它強調通過男女雙修的方式來體悟空性。當然,這裡的男女雙修並非世俗意義上的情慾行為,而是有著嚴格的戒律和修行方法的。只有已具足戒律的修行者,才能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這種修行。

在這種修行中,男女雙修被視為一種達到覺悟境界的快捷方式。通過雙身的交融,修行者可以體驗到空性與樂感的統一,從而破除對慾望的執著,達到心靈的淨化與昇華。這種修行方式,雖然看似離奇,但實則蘊含著深刻的宗教哲理和修行智慧。它告訴人們,修行並非遙不可及的高深境界,而是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點滴體驗來實現的。

然而,由於民間對密宗修行的誤解和偏見,歡喜佛的形象常常被誤解為宣揚世俗情慾的符號。實際上,密宗所強調的「歡喜」並非世俗之樂,而是降伏煩惱後的法喜。這種法喜,是修行者在修行過程中體驗到的內心喜悅和滿足,是心靈淨化與昇華的體現。

在藏傳佛教寺廟中供奉歡喜佛,旨在提醒修行者「色即是空」的真理。通過歡喜佛的具象化形象,修行者可以更加直觀地理解密宗的宗教哲學和修行方法,從而更好地進行修行。同時,歡喜佛的存在也體現了佛教在不同文化中的適應性演變。在藏傳佛教中,歡喜佛的形象和教義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和意義,成為藏傳佛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文化的橋梁:漢地與藏地的差異

在探討歡喜佛這一神祇時,我們不得不提及漢地與藏地在民間信仰上的差異。漢地佛教受儒家倫理思想的影響較深,對類似歡喜佛這樣的主題表現相對含蓄和保守。在漢地佛教中,雖然也有關於觀音菩薩等神祇的傳說和故事,但很少直接以具象化的形式來表現情慾或性愛的元素。相反,漢地佛教更注重通過寓言、象徵等手法來傳達佛教的教義和理念。

而藏傳密宗則截然不同。它直接以具象化的形式來表達宗教哲學和修行方法,歡喜佛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藏傳佛教寺廟中,歡喜佛的雕像或壁畫往往以極為生動和形象的方式呈現出來,讓信眾和遊客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密宗的宗教氛圍和修行智慧。這種差異,既體現了佛教在不同文化中的適應性演變,也展示了漢地與藏地在民間信仰上的獨特魅力。

實際上,這種差異並非不可逾越的鴻溝。隨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漢地與藏地之間的民間信仰也在相互影響和借鑑。在當代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和研究藏傳佛教密宗文化,其中包括對歡喜佛這一神祇的探索和認識。通過深入瞭解和體驗密宗的宗教哲學和修行方法,人們可以更加全面地認識佛教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
六、結語:密宗秘境中的愛神傳奇

歡喜佛作為密宗獨特的宗教符號和神祇形象,他(她)不僅承載著深邃的宗教哲學和修行智慧,還融合了異域的藝術風情和文化特色。他(她)的存在,展現了佛教在不同文化中的適應性演變和獨特魅力。

通過對歡喜佛的深入探索和瞭解,我們可以更加全面地認識密宗的宗教哲學、修行方法以及藝術風格。同時,我們也能夠感受到佛教文化所蘊含的慈悲與智慧的力量,以及它對人類心靈的淨化與昇華所起到的積極作用。在未來的日子里,願我們都能以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去接納和欣賞不同的文化信仰和神祇形象,共同探索人類心靈的奧秘與宇宙的真理。

在民間百神的殿堂中,歡喜佛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深邃的內涵,熠熠生輝。他(她)不僅是密宗修行者的精神寄託和修行指南,更是人類文化多樣性的生動體現和寶貴財富。讓我們一同走進密宗的秘境,感受歡喜佛所傳遞的愛與智慧的力量吧!
密宗秘境頌歡喜

宗教長河涌波瀾,密宗秘境藏神篇。

歡喜佛名揚四海,悲智交融顯聖賢。

源起印度傳密教,融入藏地綻新顏。

雙身相擁非俗意,禪定空樂悟真源。

男身法相慈悲現,女身智慧般若全。

陰陽和合達彼岸,修行之路無迷偏。

雙身絢麗如畫卷,單身忿怒震天邊。

金剛時輪顯神威,法器裝飾寓深玄。

傳說流傳千古事,觀音度化國王前。

毗那夜迦心向佛,護法神位永流傳。

無上瑜伽深奧理,男女雙修悟空寂。

戒律嚴明心自淨,樂境之中見真諦。

漢藏差異顯風韻,漢地含蓄藏地峻。

密宗表達直且真,文化交融顯神韻。

歡喜佛像寺中立,色空真理心自憶。

修行之人莫執迷,心靈淨化樂無極。

密宗秘境神祇奇,歡喜佛光照天地。

慈悲智慧永相傳,人類瑰寶耀寰宇。
 

作者簡介:楊建偉,福建師範大學福清分校文法學院副教授,福州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客座教授、海峽道教學院教授、北京民族醫藥文化研究促進會副秘書長、福清市臺聯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臺灣)華夏群英新聞總編室主任記者。
0

閱覽: